本报记者 朱光 文
把《清明上河图》分解成30多万块小木片镶拼在珠江三角钢琴上;“敦煌新语”组合的数位姑娘们手扶印尼安格隆“编钟”,以抖动的方式演奏《雪绒花》;著名意大利提琴制琴师费尔南多·利马现场演示如何调弦……昨天在新国际博览中心开幕的2014中国(上海)国际乐器展览会,令人“长知识”。
该展览举办至今已是第十三届,由中国乐器协会、国际展览中心有限公司等主办的这场音画盛会,汇聚了29个国家和地区的1700多家乐器制造商,展出面积达98000平方米。为了展现乐器的特质,各个展位都亮出浑身解数,或以艺术与技术高度结合“先声夺人”,或以现场演出“夺人耳目”。斯坦威为纪念进入中国10周年,现场“揭幕”了一台价值800多万元,名为《中国一号》的钢琴。而本土品牌珠江钢琴发扬传统文化,邀请十余名工艺大师花费三年寻找合适的200多种木材,把30多万片各色小木片和贝壳,以《清明上河图》的图样,镶嵌在三角钢琴的里里外外。民乐一厂在巨型乐器的开发方面又出新招,把原本挂在树上演奏的竹制印尼安格隆,悬挂在巨大木制钟形框架上。当演奏者摇动框架时,就能发出“格隆、格隆”的悦耳声音。同样以传统特色见长的是意大利,他们以国家展团的名义前来,抱着曼陀铃等意大利乐器,唱起了耳熟能详的《富尼古利,富尼古拉》。在充满各国民族特色的展位里脱颖而出的是罗兰数字音乐教育体系——当传统乐器联线平板电脑,变成“新媒体”,演奏看起来就像是在打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