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闻名遐迩缶翁艺
民国七年戊午(1918),三月上巳修禊节,年届75的缶翁在友人和弟子的陪同下再度游风光秀丽、环境典雅的徐园。踏青赏春,老人意兴正浓,赋诗和鲁山:“花宜人醉醉宜歌,乘兴来觞晋永和。何日南苕赋归去,水村烟坞一渔蓑。”人老念故土,是种常规的心志,况且缶翁是有着浓厚的乡愁情结。因此,缶翁晚年诗作中是充满了乡思,并刻了《小名乡阿姐》等怀旧之印。
是年,他曾到常熟游虞山,在一收藏家中见到了奚铁生(冈)的《杏花图》,奚是西泠八家之一,是一位博学多才的金石家,亦擅长花卉山水,画风高古朴茂,极富书卷气,缶翁见后甚佩之,借回细读品尝,并拟其意,可见缶翁老而好学的精神。
是年还应商务印书馆所出的《小说月报》之邀,作花卉12幅供封面之用。《小说月报》于1910年8月创刊于上海,是我国近代文学期刊。初由恽铁樵、王莼农主编,主要撰稿人是鸳鸯蝴蝶派文人。1918年在新思潮日益传播的影响下,商务印书馆对该刊作了改良,以顺应朝流。为了增加该刊的艺术性,因而特邀了德高望重的海派书画领袖作画以装帧封面,由此也可见海派书画在当时的社会影响力。次年,商务印书馆将这12幅封面画编成单行本《吴昌硕花卉十二帧》出版。是年10月27日,日本收藏家富三郎在六三园发起举办中日收藏家所藏书画展览会,缶翁亦以自己的书画藏品参加民国九年,庚申(1920),吴昌硕有元旦作诗迎新的习惯,是日作《庚申元日》诗。西泠印社的吴石潜来吉庆里,请为潜泉印泥写润目,款记:“庚申元旦吴昌硕定年七十七。”万物复苏,细雨滋润的惊蛰时节,缶翁为葛书徵刻朱文印《鹤舞轩》。作为缶翁晚年的忘年之交,葛比缶翁要小48岁,但他是一位颇有学修且喜好金石书画的青年学子,对缶翁之艺,极为拜崇。缶翁暮年一是喜欢和青年人交往,以获取年轻人的活力。他和年轻人在一起时,不倚老卖老、盛气凌人,而是很随和真诚。对年青人鼓励有加,能帮就帮上一把。二是喜欢和儿童玩耍,以享受天伦之乐。是年端阳节,他为孙女棣吟作《钟馗图》,“南山有进士能驱天下鬼,花神借护持相貌魁然伟。庚申重午节缶道人写付孙女棣吟。”
1921年,春风和畅的四月,吴昌硕的三子吴东迈赴京,梅兰芳盛情款待,要东迈代其向缶翁问候请安,临别将自己精心绘画的折扇赠与缶翁。画面上是站立枝头的寿带鸟,用笔生动细致,设色古逸典雅。东迈回沪后面呈缶翁,老人十分喜欢,赞誉有加,即兴在扇面上题跋云:“客岁春夏间,畹华来沪,有过从之雅,尝作画奉贻,别去忽忽逾年矣。迈儿归自京师,出画扇,则畹华之贻,画尤美妙。当设色写生时,必念及缶庐颓老,重可感也。迈能珍弆之,讴尹日,是亦善承缶指也。辛酉大暑,书此一笑,时缶年七十八。”是日海上名词家况蕙风及名书家朱古微都在缶庐,于是况填词《浣溪沙》一阕,朱古微提笔书于扇上。值得一提的是:缶翁与梅郎这对艺术大师间的忘年之交,凸显了中国艺术的丰厚底蕴与互补形态,也诠释了那个时代从艺的境界、修养与人格。
当年的四大名旦中,另有一名旦亦喜好丹青绘事,他就是有“无旦不荀”的荀慧生(1900~1968)。初名秉起,后改名秉彝,字慧声,艺名“白牡丹”,祖籍河北东光。其代表作为《元宵谜》《玉堂春》《棋盘山》等,与杨小楼、尚小云、谭小培一直又称为“三小一白”。他的唱腔以柔媚婉约而声情并茂著称,表演清秀俊美而协调融洽。他平时喜好绘画,早在1921年秋光浓艳的时节,他来海上献艺,就由缶翁的好友刘山农相伴到吉庆里,将自己的绘画作品请缶翁指教。老人慧眼独具,在这位年轻名伶的笔下,看出了一股郁勃的才气与潜在的底蕴,不仅亲笔示范,而且要其多临历代名家之作,以从中借鉴。缶翁对人的真诚与指点的具体,使荀很是感动。此后凡是来海上演出,必到吉庆里拜望老人。1927年春光明媚的三月,荀慧生在上海一品香正式行了拜师礼,成为缶门入室弟子。他后又向陈半丁、齐白石、李苦禅等学习,终成戏剧界的丹青名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