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3:国家艺术杂志/建筑物语
     
本版列表新闻
上海高校中的民国时期老建筑——~~~
上海高校中的民国时期老建筑——~~~
上海高校中的民国时期老建筑——~~~
     
2014年10月18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海高校中的民国时期老建筑——
有体温地优雅着
程国政 姜锡祥 李欣
■ 以上海戏剧学院第一任院长熊佛西命名的“熊佛西楼”
■ 外观为典型的中式风格:上海体育学院绿瓦大楼
■ 古朴庄重红墙白栏的上海交通大学老图书馆
■ 带有钟楼的华东政法大学韬奋楼,原名怀施堂
■ 晚期哥特式风格的上海理工大学图书馆
■ 功能为先的建筑后来又成为学生爱国运动的聚集地:同济“一二九”
  ◆ 本报通讯员 程国政/文 姜锡祥、李欣/摄

  ● 新闻背景

  近日,“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大学特色文化环境”评比展示活动近日结束,一批优秀老建筑的“环境育人”效应备受瞩目。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以来的上海优秀建筑作品层出不穷,但民国时期的上海同样有许多令人过目难忘的上品建筑,有的安静地待在上海的高校中,融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成为大学一张张特色“名片”。

  中西合璧是那时建筑的主流

  都说复旦的子彬院号称“小白宫”,其实只要你仔细看,虽然严格的对称、玲珑的气窗、大门前亭亭的立柱颇有欧风和畅的意思,但长长的曼妙的黛瓦硬山顶则明显地吐着本土营造的芬芳:中国顶冬暖夏凉、防漏隔热,是人类建筑艺术的精华,当然要用到学校建筑上。

  绿瓦大楼,稍谙历史的人都知道,那是上世纪30年代大上海计划的一部分,原是作为上海特别市府办公用的,因为日寇侵华,作罢。外面看,那是一栋典型的中式建筑:高高的台阶,典型的宫廷式营造做派;高高的红立柱隔出的五开间分明就是中国殿宇意象,屋顶是绿瓦庑殿顶,檐上走兽。但你走进室内就发现,里面的结构布局都是西式的了,扶梯、电梯,一到四层办公室各种现代设备一应俱全。现在,绿瓦大楼已成为上海体育学院的标志性建筑,甚至是“图腾”。

  不仅这两栋,那时的设计师们大多像绿瓦大楼的设计者董大酉一样饱学中西文化,且试欲“挽回沪市九十年来太阿倒持之局”。像华东政法的交谊楼、韬奋楼,同济大学吴淞时期的许多建筑,可惜,残暴的日寇将它们都毁了。

  那时的西式建筑如今已成了珍藏

  上海高校中,还隐藏着不少民国时期的建筑珍宝。华东政法大学的四十号楼,如今的女生宿舍。看那些窗户,新古典主义、犹太式、地中海式,还有杂糅式,在米黄的墙上绽放的是青春和活泼,典型的欧式风格房屋;但只要你仔细看,内置式庭院(四合院)、回字形结构,隐隐地中华风依旧在吹。这里就是当年一部青春戏的取景地呢,四合院、草坪上的大梧桐,当然还有俊男靓女,有印象吧?

  爱庐,你懂的,就是东平路9号(民国时期法租界贾尔业爱路9号)那栋,是宋子文送给妹妹美龄当陪嫁的,现在归上海音乐学院所有。典型的法式建筑:窗户大而敞,是因为原设计按法国南部的地中海式;屋顶是四坡法式红瓦,棱角分明,局部处理为孟沙式;墙面嵌鹅卵石,墙角隅石做成扇形棱角,与当时流行的宝瓶形不同。奇的是,那时生态观念居然也很强:墙面附攀着蔓藤,随四季变幻色彩。

  音乐学院还有一栋老房子——专家楼(百龄的比利时驻沪领事馆)。一栋孟沙式屋顶的珍贵样本:双折屋面,每一坡被折线分成上下两种坡度,下部坡较上部坡陡一些;双坡老虎窗,让屋顶尽显错落韵致。底层为砖墙,水泥粗拉毛墙面,半圆拱券门洞和窗洞,券身突出加毛石间隔点缀:德式风格,局部北欧风格。内部西式的楼梯、护壁、壁炉做工十分考究,看着很是养眼。正因为楼精致,贺绿汀主政音乐学院时,把这里作为接待外国专家的“专家楼”。

  那时,还有一类功能性为第一需求的建筑,像同济大学的“一二九”礼堂,简洁而实用,宽宽的走廊一看就是为较大人流准备的;楼边的丛竹那是想让人与自然更近些。当年,参加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一二九”运动的学子们就是从这里出发,如今这里已经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了,于是楼宇前面的纪念园在丛翠之中便多了几分肃穆。

  老构筑,每栋都有体感舒适的“温度”

  无论是中西合璧,还是纯粹西式,上海高校民国时期的老建筑,让我们感觉都很舒服,即如复旦那栋1947年在废墟上重建的青瓦白砖、红色窗格相辉堂,让我们想起先贤马相伯、李登辉,心中很是温暖。

  “小白宫”子彬院更是这样,因为这里走出了童第周、冯德培、胡寄南、徐丰彦,还因为这栋建于1925年的四层楼房躲过了暴戾的日寇炮火:唏嘘、庆幸、感慨,反正心潮难平,景仰系之。华东师大的群贤堂在日寇炮火中被炸去一层,当然要修!抗战胜利后,当时的大夏大学立刻动手修缮,如今群贤堂已被定为“大夏大学旧址不可移动文物”,随之这里接纳了吕思勉、施蛰存、王元化、徐中玉、钱谷融、许杰等一大批人文精英。于是,漫步在群贤堂,摩挲着陈旧的木门、大铁门栓、木扶手,静静看着那把老式的挂锁:有了人文底蕴的建筑艺术,当然就有了体感舒适的温度。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专栏
   第A03版:新民观察·要闻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广告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国际新闻
   第A08版:专版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新民资讯
   第A11版:文化新闻
   第A12版:文化新闻
   第A13版:文化新闻
   第A14版:体育新闻
   第A15版:广告
   第A16版:广告
   第B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2版:城市话题/国家艺术杂志
   第B03版:国家艺术杂志/建筑物语
   第B04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B05版:国家艺术杂志/镜头艺术
   第B06版:新民展厅/国家艺术杂志
   第B07版:国家艺术杂志/艺林散页
   第B08版:名家示范/国家艺术杂志
   第B09版:国家艺术杂志/品味典藏
   第B10版:民间收藏/国家艺术杂志
   第B11版:国家艺术杂志/新民拍卖俱乐部
   第B12版:新民拍卖俱乐部/国家艺术杂志
   第B13版:夜光杯
   第B14版:夜光杯
   第B15版:阅读/连载
   第B16版:目击
有体温地优雅着
建筑好看好用才算艺术
广告
新民晚报国家艺术杂志/建筑物语B03有体温地优雅着 2014-10-18 2 2014年10月18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