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面,出租车司机一副很在行的样子:“哦,中山医院新急诊开门了。将来不得了,这里又要轧(拥挤)起来。”
十来天前,人们从“上海发布”看到一条告示:“因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急诊部搬迁,经上海市卫生计生委批准,中山医院急诊将于2014年10月27日上午8时至11月3日上午8时,停诊一周。”
作为一家建院78年的大型三甲医院,急诊“停诊”,可谓前所未有。“到目前为止,好在一切顺利,全院人的心终于放下来了。其实,唯有医疗安全,才是我们能够给出的停诊缘由。”樊嘉院长如是说道。
“绿马甲”三人一组
“折返跑”超一万米
记者最先遇见的,是已住进新急诊3楼周转部的徐老伯。“搬场”当天,很多人看到年逾七旬的徐老伯泪流满面的场景。“能够太太平平搬过来,侬不晓得医生护士多少不容易哦。”徐老伯感激地说。
10月29日是计划“搬病人”的第一天。相隔八九百米的新老急诊部两头,门急诊部主任李峰与急诊科主任童朝阳卡着约好的9时30分,同时发出指令:病情先轻后重、床位先里后外——转移开始!
从新急诊部核对新急诊床上已标识好的病人姓名、原床位号、病情诊断、急诊处置要点出发,由医生、护士、工人各一人组成的护送小组推着新床走向老急诊部,与“对方”当值医生、护士就转移病人作详细交班(病历卡交接、当天早上医嘱执行情况等),再带上病人,一路小心地“折返”新急诊部。
三人一组六只手,紧紧拽住床把手、氧气瓶、输液架、监护仪甚至呼吸机,拽住配备有基本用品的“抢救盒”。而在他们“绿马甲”的多个特殊口袋里,还装有电筒、氧饱和仪和针对当前病人的急救药。
绵绵秋雨日,从枫林路医学院路口的老急诊部,到斜土路枫林路口的新急诊部,通过专用电梯和连接全院各楼2层的“风雨走廊”,穿着统一绿色背心的15个护送小组及其负责的一张张移动床,慢慢前行。
“第一天转移了106名急诊病人,参与搬运的医生、护士,光折返跑路,平均每人都已超过1万米。”护士长仔细盘点后说。
各科室全力配合
保病人一路无碍
事实上,自医院决定急诊部搬迁之日起,后勤、医疗、行政的3位副院长就“轧账”好几遍。最终,像徐老伯这样急诊留观、抢救的病人如何安全转移,被认为是最棘手的问题。
中山医院一天的急诊量在六七百人,“急诊科33名医生、139名护士,再加上各科轮班医生,总共200人,一日三班的急救压力巨大,何来分身之术应对重症病人的转移任务?”于是,经过缜密考虑,院方向市卫生计生委提交“停诊”申请。
为确保万无一失,急诊搬迁方案一改再改。首先是要求全院各临床科室“合力支持急诊科”,比如增派专科医生会诊急诊病人、尽可能优先收治急诊病人进病房。提前一周,尚在急诊收治的病人就由各科负责“认领”,重点落实好转移前后的医嘱及执行。搬迁病人的两天时间里,15个护送小组里的医生,也全部都是病人“对应”科室所增援的专科医生。
停诊第一天,抽调参与病人搬迁的医护人员集中培训,强化安全护送流程及突发情况处理办法。第二天,新老急诊部门外各落实一辆急救车,途经的数百米连廊中间增设两个临时抢救点,备有氧气、除颤器和呼吸机。搬迁前一晚,所有管床医生主动加夜班开好医嘱,输液配送中心次日加早班提前送药,以确保病人打上吊针开始治疗后,再分批转移。
仅十年资源吃紧
重布局减缓压力
回想起来,中山医院老急诊部启用之初,整个设计已属先进,也为处置突发事件等留有足够余地。“变得如此拥挤不堪,仅是短短10年光景。”业内有关专家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有关部门实在可以从顶层设计着手,为全市急诊网络重新布局。
目前申城急诊病人每年大幅递增,尤其是三甲医院承受压力过大。专家表示,如果可以就所在区域、技术优势、综合实力等,为有条件的急诊医疗机构作一个纵向、横向“划分”,比如在不危及性命的前提下,心脑血管、四肢创伤等急诊病人可以“定向”送往更具技术优势的医院,而一些高热感冒或急腹症类型的病人,由中等综合能力的医院负责接诊,并在医保、费用方面制定规则,那么,大医院的急诊医疗资源就有可能发挥更大的效用。
本报记者 施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