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去年的市民文化节“十大赛事”偏重舞台、动态不同,今年的市民文化节主打“听说读写”,更加注重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播。
有爱的地方就是家
市民写作大赛颁奖礼上,田园朗诵了藏族女孩扎西尼珍的作品《有爱的地方就是家》。她只身一人,不远千里来上海读书,从一件件小事中感受到了上海的温暖和包容。蔡金萍品读的《甜爱路,从此与我有了结缘的小路》,以声音和文字的融合,铺展百年老建筑、上海旧风情,上海的温度和质感也一一呈现。
老记者赵元三则用苍劲、细腻的笔触,回忆、叙述了和一代文学大师巴金的交住。他诵读的作品《我与巴金的三次会面》,揭示出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让人了解到“人民作家”巴金在那个特殊时期的文学创作状况和处境。苏州河的治理者和上海“运十”飞机制造者为代表,突显了上海“追求卓越、睿智进取、昂扬向上”的精神高度,展现了上海城市未来发展的勃勃生机。
有梦的地方有理想
在演讲大赛上,出身警察世家的郭晨,以《三代热血铸警魂》向我们讲述了他的爷爷、爸爸和自己分别处于解放初期年代、改革开放年代以及现今国际化年代从警的经历和心声,让大家从一家人身上看到了千千万万警察崇高的职业精神,正如他演讲中所说的“警察把青春献给了公安,把忠诚献给了祖国,只为实现一个平安的中国梦!”
虽然没有进入“百强”,但是在诵读大赛上引人瞩目的农民工诗人鲁传江,“白天挥刀卖肉、夜晚挥笔写诗”,依然赢得掌声。他上台朗诵自己创作的《在肉铺里奏响梦想之歌》,掩不住梦想的光芒。鲁传江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一位农民工通过执著的努力,不仅成为一名诗人,肉铺生意也越做越大。
有情的地方有担当
普通市民能在舞台中央发光,是因为许多有情人有担当,联手点亮理想之光。市总工会在“朗诵和演讲大赛”活动中出版了全国第一部《农民工诗集》,全面反映农民工的工作、生活、情感和理想。
上交音乐厅、保利大剧院、梅赛德斯奔驰文化中心——这些平常向世界殿堂级艺术开放的剧院,也让市民在主舞台诵读、歌唱;全市203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校园、企业、厂矿等,也都成为市民的排练场。市作协、市文联等业内人士悉心辅导,让大家都漂漂亮亮地入室登堂。 本报记者 朱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