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里短不够深刻
“以前上海电视剧细腻、婉约,不靠力道来取胜。当时的《儿女情长》《孽债》都是如此。之后出现了气势,从婉约到气势、气派,但有些觉得不满足,尤其是在当下,给中国的文化景象添彩不足。”写出过《闯关东》《钢铁年代》《大河儿女》《老农民》的中国编剧协会会长高满堂直言道,“我说句不该说的话,感觉到有点‘大上海小文化’,电视剧选材的宽幅越来越窄了。愿意钻进里弄、家庭无休无解,题材不够宽阔、丰富。当然上海电视剧是以当代题材见长,但觉得上海的电视剧越来越躲避,或者规避一些社会矛盾及它的深刻性,而进入了家长里短,越来越家庭化、琐碎化,这是让人遗憾的。“高满堂还说,“我们的社会、我们的生活发生着如此大的动荡和变化,我们不顾及到这些,是不应该的。无论是从选材来讲,还是责任、担当来讲都是不可以的。”
格局有限思考不多
“都市剧在整个审片里当中量非常大,占到整个审片量的60%以上。目前现实主义创作当中的确面临很多的问题。”上海广播电视台影视剧中心主任王磊卿接过话茬继续聊,他归结了目前存在的“四多四少”:伪话题的多,真思考的少;写小家庭的多,写大社会的少;洒狗血的多,写高尚题材的少;嘻嘻哈哈不过脑的比较多,追求生活真情实感的比较少。王磊卿说:“大量故事题材讲一个社会的热门话题,但做这些热门话题的时候,编剧往往思考不够深入,伪话题的提炼和感悟也不够深,很多编剧创作话题都是来自网上,营销也来自网上,真正走进观众内心的东西比较少。甚至,整个都市剧一面倒都属于轻喜剧题材,剧情新闻化,台词段子化的特别特别多。”王磊卿表示,渴望的作品是,“能够以改革开放30年的时代大背景作为纵深面,同时反映新时代的几代上海人在上海励志、打拼、成长的故事。”
评论还须加强扶持
昨天的沙龙,除了有编剧高满堂、王丽萍、王力扶、何晴,制作人侯鸿亮、蔡艺侬之外,还有来自北京的评论家李星文、蹇文娟、巫天旭也作为嘉宾参与了讨论,除了探讨”一剧两星”之后行业的变化,现实题材影视剧创作的困难,他们还着重指出,没有好的评论,就没有繁荣的文艺创作。“从写评论的角度来说,做评论的经济产出比还不高。就是中国写评论写得最好的人,也没法以此来保持你基本体面的生活。如果结合剧情,写得好的,真的达到1万块钱的稿费了,我觉得这事可能就不一样了。参与的人多了,精品就多了,这也是一个规律。”对此,李星文给出了两条建议,一是提供认定,“不管是以什么样的形式吧,给我们有一个能够很好地承载好的文艺评论的载体,扶持一些有功力的、有内涵的声音”;二是在上海电影节,或者是上海电视节期间,设一个评论人的奖项,“欧洲和美国等地方,评论人奖是大家非常认可的奖项”。
本报记者 孙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