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腊月北风吹,又到风肉飘香时。
风肉,是江南一带的特产之一。记得小时候,一进入腊月,父亲就从集市上买回几大块血红新鲜的前肋猪肉,用刀劈成长条块,拿细盐在肉上轻轻揉擦均匀,然后把长条肉用细麻绳穿好,悬挂在堂屋外面的走廊上,让其慢慢风干。那时家家的屋檐下,都挂着一串串的风肉,飘荡着阵阵油香。食时只割一小块,一直吃到来年端午节。
风肉惧湿,但亦是不喜干,太湿了容易使悬肉生虫变质,太干了又极易导致肉质硬化。天寒防腐不错,太寒了则冻彻悬肉,难以入味。所以气温过低的地方,尽管也有风肉其物,但食之总是觉得淡而无味,非各地区口味差异,实乃气温过低,腌味难以入肉也!而气候暖和的地方,风肉味已入,却不能久放,甚至在有很多时候是未经久放却已经暗带腐味了。唯有江南一带,冬季气温虽寒偏温,空气湿润得恰到好处,且雨水不缺微风不断。这是制作上好风肉的先天条件所在也!
在故乡一带,早年时农村人家中家家养猪,每年入冬以后,家家户户便开始宰猪做风肉了。杀猪后取肉,其肉须得胸腔腹前之膘,剔除肋骨,洗净后用干净的毛巾吸干水分,以十比二的比例在膘肉上擦上细盐,再悬挂在阴凉通风处。虽说避免日晒,但实际上也不是绝对的,要看天气而定,一般来说确实应该避免日晒,但是若长久下雨,空气中水分过多,虽通风却也会使悬肉沾上湿气,因而待到天气转晴后须得每日晒上一小会儿,但时间不能过久,如此即可避免悬肉遭虫蚀,十来天后,悬肉便能散发出浓郁的香味,其色剔透如玉又略含血色,白中泛红。
父亲是做风肉的好手,他做出的风肉因为水分已经趋于风干而且略带咸味,有一股油香,具有天然的抗腐性,存放的时间可以很久,从腊月吃到次年端午节。父亲每次烹制风肉时,总是变换烹调手法,蒸、煮、煲、炒不一而足,无论是怎么烧都是美味可口。特别是一道春笋蒸风肉的菜,我十分爱吃。父亲先将春笋切成滚刀块置于盘中,再将风肉切成薄片覆盖在上面,放入锅中蒸制十分钟后取出,此时风肉分解出的油分都被春笋吸收,而春笋所发出的香气又被风肉吸收,两者相得益彰,端上桌面,香味扑鼻而来,汤色乳白,风肉粉红,春笋黄嫩,撒上葱段若干,更是增香又缀色,令人观之愉悦。
转眼又要进入腊月,在家家户户的阳台楼窗前,又挂满了一块块的风肉,此情此景,使我想起了文学家曹聚仁先生回故里时曾写下的诗句:“兰江两岸三寸雪,风过悬肉掩梅香”。
本版选图 子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