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验队保障中队队长倪国民今年已68岁,是地地道道的老上海人,刚来时,他吃不惯羊肉泡馍,皮肤出了一身疙瘩,现在他说“不习惯上海的湿冷天气”。
每天第一个来最后一个走
1965年倪国民就进入了原上飞厂,一干就是48年。一路走来的民机路崎岖不平,一种民机情结在心里挥之不去,“那是我留下青春和奋斗的地方啊”,他动情地说。正是这一份情结,让他在ARJ21—700飞机转场阎良的时候,毫不犹豫地申请远赴试验试飞第一线,扛起了西安外场试验队保障中队队长的重任。坚守6年,每天都是第一个到现场,最后一个离开,雷打不动。
他经常中午放弃休息,一直留在现场工作;晚上只要有人加班,他都在现场和大家一起奋战,工作结束了,还做大家的司机,把加班的同事送回家;他还肩负着管理阎良保障队100多人生活的责任,每次加班他都会叮嘱:别忘了订饭。
飞机转场,他会带着队员到试飞跑道与飞机道别。有飞行任务,他总是让队员们回去休息,他留守现场值班。多年的“摸爬滚打”让他具备了丰富的实战经验,面对故障总能够快速解决。有一次前起落架钢索出现问题,他到现场一看就找到了问题所在,在第一时间排除了故障,并果断提出改进建议。
打了退休报告又拿回来
不是没有动摇过。“2011年底我去过一次美国的女儿家,去带外孙。女儿劝我不要回去了,我也打了退休报告,但住了1个月,还是放不下,又回到阎良。”现在,老倪的手机桌面放着双胞胎外孙女的照片,“没事瞅两眼,心里就特别踏实。”
如今,老伴也被他从美国拉到了阎良,因为“实在没时间洗衣服,靠老伴帮忙了,她现在也适应了这里的生活,还张罗着给我们小伙子介绍对象呢”。
连着3年的春节,倪国民都在阎良度过,“我跟老伴都经常说普通话,不说上海话了。和飞机在一起惯了,有飞机在,心头就安稳,没飞机在,心头空落落的,有时眯一会儿,都能梦见自己在修飞机。”
老倪说,事业在,老伴在,阎良更像他的家。
“爷爷带孙子”干排液试验
老倪对适航取证也有一肚子话。比如,历经四五年才解决的排液试验。25部规定为“在可燃液体发生渗漏的情况下及时排出。排出的可燃液体不会再次污染危险区域”。“我们对这句话的理解就走了不少弯路。”
ARJ21—700飞机排液要求高、难度大,试验有一定的风险,且涉及的专业多、部门多,协调关系十分复杂,时间又十分紧迫。经过密集讨论、反复修改,最终确定了试验方法,设计出了ARJ21—700飞机的排液思路,完成了试验要求和试飞大纲的编制。
“排液试验以前从未做过,这期间有一个艰苦探索的过程,是一个从易到难,逐步攻克的过程,有些时候可能方法有了,但实施起来很难,这就需要不断去完善。”
为了做好充足的准备,提升试验前设计方案的可操作性,联合攻关团队提出,在正式试验开始前,增加试飞次数,还专门开展了多次地面试验。
“我们的外场试验队里,年轻人是主力军,还有20多位70岁上下的老兵,都是来自上海大场的飞机制造厂。有人称我们是‘爷爷带孙子”的工作模式,这话不假。今后,等这批年轻人都锻炼出来了,我们老兵就可以放手了。”直到今年10月,排液试验通过,飞机达到适航要求的安全性能,老倪才松了一口气。
“那您什么时候回上海呢?”问到这里,老倪笑呵呵地说:“飞机在哪儿,我就在哪里。如果干得动,我希望可以做C919大型客机的铁鸟试验件,那个我在行!”
本报记者 叶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