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的年终盘点,这一次我们不走寻常路,来数数这一年因体育而变火了的他们、她们还有它们……
火了他
ALS冰桶
盛夏酷暑,一场名为“ALS冰桶挑战”的活动风靡全球。包括明星名人在内的众多参与者用冰水浇头,并将视频上传至网络,为“渐冻人症”(ALS)筹集资金。不过不少人可能不知道,这项活动的起源竟然来自体育。
之所以说这项活动源于体育,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活动的创始人皮特·弗雷茨在这之前是一名棒球运动员。皮特在29岁时被诊断出患有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此病患者通常呼吸困难,四肢瘫痪,但这又是一种鲜为人知的疾病,患者很少能得到社会的救助。皮特想出这个方法,用冰水浇透自己并把视频传上网络,目的是让人了解这种疾病和为ALS基金会募捐。而其略带挑战意味的点名形式,也和体育竞技中的PK不谋而合。
篮球和足球明星代表首先响应,之后,文艺、科技甚至政界明星也都纷纷加入挑战,大热天接力淋冰水根本停不下来。有的大咖使尽浑身解数上演花式浇水,也有大咖沉默迎战十分低调,还有的大咖特实诚被点一次名就浇一桶水。而慈善也因此有了更多的外延与可能。
“小鲜肉”
正太知道吧?美男知道吧?情窦初开知道吧?涉世不深知道吧?嗯,再加上长相英俊、肌肉健硕、皮肤水嫩,好了,这就是“小鲜肉”。
因为亚运会,或者说,因为中国亚运军团头号明星宁泽涛,这个早就有了的称号被迅速炒热,连带,也再度炒红了娱乐圈里的一众“鲜肉”们。
英俊的脸庞,挺拔的身材,宁泽涛瞬间就成了全民宠儿,秒杀一切娱乐圈俊男。据说,仁川亚运会新闻服务处曾向100名记者问卷调查,宁泽涛当选亚运会第一帅哥。体坛新偶像构成了当下新的审美体系,也改变了以往唯成绩至上的体坛偶像标准。
火了她
文体联姻
2014的体育和文艺圈,一桩文体联姻抢了不少头条。
9月8日,网上有传言称,中国跨栏名将刘翔已经领证结婚。9月9日刘翔公开了与新婚妻子葛天在栏架前亲密的合影照片,演员出身的葛天迅速成为网络搜索的热词。
文体跨界,这本不是新闻。但如今的体育圈却似乎越来越和娱乐圈水乳交融。越来越多的退役甚至现役体育明星投身综艺节目:李小鹏、姚明、杨威,一个个在亲子节目中展现铁汉柔情,而在近日火爆的《奔跑吧,兄弟》节目中,主办方也请来游泳明星孙杨担任客串嘉宾。体育明星陪孩子、谈健康、玩运动,不由让人感叹:“体育明星玩跨界,这节奏根本停不下来。”
对于近年来体育明星受娱乐综艺节目追捧的现象,一位圈内人士表示:“体育明星有活力,积极向上,身上有与娱乐明星不一样的魅力。”而在节目制作方眼中,体育明星知名度在那里,观众认脸。而体育明星跟一般的影视明星、歌手不一样,他们在镜头前表演欲没那么强,更加真实。
“乌贼刘”
世界杯期间,最火的预测是什么?不是贝乌鸦(前球王贝利),不是层出不穷的萌宠大军,而是“乌贼刘”,她的微博上接近两亿的点击量,甚至超过无数一线明星。
“乌贼刘”本名叫刘语熙,是央视体育频道女主播,在主持《我爱世界杯》期间,她穿哪个球队的队服,哪队就得输,因此被网友称为“乌贼刘”。以世界杯为背景,看似火的好像是和足球有点关系的“乌贼刘”,实际上却是中国观众娱乐精神在自媒体时代中的无限放大。刘语熙就曾对记者自嘲:“在世界杯这个特殊环境下,如果没有‘乌贼刘’,也会有‘乌贼李’、‘乌贼王’等出现。”用自己的方式参与体育盛会,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能制造热点。
火了它
“霾拉松”
作为国际田联金标路跑赛事之一,2014年北京国际马拉松赛画上一个并不圆满的句号。10月19日,来自55个国家和地区的3万名运动员在严重的雾霾中参加了这一赛事。因为独特的天气条件,第34届北京国际马拉松赛有了新名称——“霾拉松(Smogathon)”。
在即将过去的2014年里,中国马拉松市场持续火爆,但在这日益繁荣的市场背后,还有一系列问题在等着人们解决。北马开跑当天的PM2.5指数高达350,很多选手放弃了比赛,也有不少选手全副武装上阵,戴着各种口罩,甚至还有防毒面具。雾霾,已经成为制约马拉松运动在中国进一步发展的最大障碍。
从去年的“尿红墙”到今年“戴口罩”,北京国际马拉松折射出许多超越比赛的深层次问题。当体育遭遇环保,结果却是让人尴尬的“吃力不讨好”。
空中操场
9月1日,浙江省天台县赤城街道第二小学的房顶200米环形跑道正式启用,该跑道能满足该校36个班级1600至1800名学生的正常教学活动。楼顶建跑道,这个独具创意的设计方案还代表中国参加了“第14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
一个操场竟然入选建筑双年展,这体育与艺术的跨界有些出乎意料。事实上,“空中操场”并非特例,北京、浙江、山西、山东多地都有类似的“空中操场”。
一边是要通过审批必须有户外活动区,另一边是逼仄的户外空间,于是学校开始“向天借地”。创意的背后却是学校的别无选择——如果学校有足够的地面空间,校方何至于这样“奇思妙想”?“空中操场”反衬的是“一所学校一座楼”的尴尬现实,是教育用地规划捉襟见肘的表现。
本报记者 厉苒苒 新民图表 制图 叶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