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央视记者追着人问“你幸福吗”,被网友一阵恶搞,但“幸福不幸福”这个问题,确实让许多人试图一窥究竟。
近日,某调查研究机构发布了一份《国民幸福报告2014》,问的是受访者的“主观幸福感”,具体问题跟当年央视的类似,有些简单粗暴:“总的来说,您现在觉得幸福吗?”最终结论是:山东人民最幸福,收入越高不一定越幸福,学历越高越不幸福,已婚人士幸福感最高,“60后”成为最不幸福人群……
幸福,实在是一个主观色彩太过浓厚的词汇,每个人对幸福的定义恐怕都不尽相同。这些年来,专家们为了测量幸福可是动足了脑筋,因为越来越多人意识到,不能仅凭GDP来衡量国民生活满意度。2011年,经合组织发布了一项名为“幸福指数”的在线测试工具,这项指数涉及收入、就业、住房等11个因素,结合主观感受和客观数据,显然比简单问一句“你幸福吗”要精细得多。尽管如此,这项指数仍然需要进一步完善。
测量幸福的意义是什么?经合组织的“幸福指数”,是希望为改进公共政策提供参考。为了提高效益,企业也有测量员工“幸福指数”的需要。美国富国银行的高管引入“快乐暴躁率”,用以衡量快乐员工和暴躁员工的人数之比,因为他们认为,快乐的员工比不快乐的员工更有可能做正确的事。
而诸如《国民幸福报告2014》之类的调查,除了未必准确地描绘各种人群的幸福感之外,还想着要“对构成幸福的密码进行解读”。然而,山东人民最幸福的原因,难道只是报告所说的“房价收入比低”?学历高而幸福感低的深层次原因又是什么?可惜,报告浅尝辄止,充满猜测,得出的结论和问题同样简单粗暴。所谓“幸福解码”,总不见得让幸福感最低的贵州人都搬到山东去,让博士们都放弃自己的高学历吧?何况,所在人群的总体情况并不能倒推到个人身上。
幸好,大多数人的幸福感,并不会受到这些严谨指数可疑的“幸福指数”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