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直接说包是“假货”
穿着白色的工作服、只戴一只手套,工作台上,从10到100倍的各种放大镜一字排开,这就是“奢侈品鉴定师”李文涛的工作常态。每天,他都要在这张桌前与各种奢侈品包袋打交道。这些包袋来自于全国各地,委托人有二手奢侈品店的店主,也有普通人。
李文涛说,拿到一件待鉴定的包袋后:
望:只戴一只手套操作,一是为了保护客户的物件,二是腾出的另一只手可以直接感受皮质,同时用眼睛观察。
闻:鉴定师会闻闻包袋的气味。
切:使用各种倍数的放大镜、不同尺寸的卡尺,仔细观察、比对包袋的logo、五金、身份卡、甚至是不起眼的缝纫针脚部分;必要时,还会用到100倍的电子放大镜,包袋的每一处微小细节都一览无余。
经过一番“望闻切”,李文涛对结果已经“心中有数”。“是正品,就会出具一份鉴定书,但如果不是,我们会对客户说,‘这个包不对’、‘这个包不符合品牌工艺’或者‘有问题’,不会直接说包是假货、A货。”
使用这种委婉的说法,主要是为了保护客户的“面子”和自尊心。“鉴定师给出的结论,毕竟只是一种参考,最权威的鉴定,当然是来自品牌商的。”李文涛说,面对鉴定结果,大部分的客户都比较“淡定”。
逛街不忘观察路人背包
“这是个‘寂寞’的职业。”工作时,客户与鉴定师是不能见面的。李文涛只能通过自己的手和工具,与面前的包袋默默“对话”。一天至少要摸四五十只包,一坐就是一整天。
脱下工作服,1981年出生的李文涛就和大街上的“时尚达人”没什么两样:梳着时髦的发型,背着淘来的“香奈儿”,热衷于逛街扫货。
在去年10月成立的民间第三方鉴定机构“犀真”奢侈品鉴定联盟中,李文涛是资历最丰富的鉴定师之一,他接触奢侈品包袋已经有12年了。工作之余,他最大的爱好就是出没于二手店“淘包”,这些年来,他亲手摸过的包件不下10万件,最多时一天有四五百个。每个品牌、每种型号包袋的特征和他在资料中学到的内容交叉印证,累积成一个巨大的“知识库”。
平时逛街时,李文涛常常不自觉打量路人的背包,什么牌子、什么型号,是真是假。这种职业习惯已经浸润到每个鉴定师的骨子里。
“潜伏”制假者朋友圈摸底
事实上,既然要做奢侈品鉴定的行当,就必然要和层出不穷的制假者们“过招”。一名优秀的奢侈品鉴定师,除了对品牌要有足够了解,具有强大的知识储备,大量的实物阅历外,还要“知己知彼”,不断了解新的制假技术。
试运行至今,“犀真”平均每天接到20单鉴定要求,假货率大约是30%,其中就有制假者故意送来的货品。拿到鉴定结果后,他们会挖空心思套取鉴定师的话,询问究竟是怎么看出假货的,目的自然是为了“改进制假工艺”。
正因如此,在业内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如果物品不是正品,无论客户如何询问,都不能说明“为什么”。“不能泄露正品包袋的品牌特征。这既是为了保护品牌,也是为了防止制假者以此为线索,‘更新’制假技术。”“犀真”联盟的另一名年轻鉴定师李娜说。
“智取”行不通,有些制假者索性“以利相诱”,他们千方百计打听鉴定师的联系方式,在电话中开出60万元的周薪,请鉴定师去“讲课”。此时,考验的就是鉴定师的“职业道德”。“我自己的微信里,就加了两个制假者。”李文涛说,在制假行当里,做工最次的,一般被称为C货,其次是B货,比较好的则为A货,而做工特别好、最难分辨的,是“超A货”。“这两个制假者,一个专门做特别差的C货,一个则是做A货甚至超A。我关注他们每一条动态,但从不和他们互动,就是为了‘潜伏’下来,了解制假圈里的动态。”
新民网 李欣 本报记者 徐轶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