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成为本报典型人物专栏主人公的,是一位记者,我们的同行。
我们怀着深深敬意,向读者讲述这位女记者的人生故事。陆兰婷,许多听过990早新闻的上海人,对这个名字都不陌生,她的普通话并不字正腔圆,但所做的报道却犀利精彩。因为她的每一则报道,都来自听众投诉和实地采访。她半路出家,却屡屡收获最高新闻奖项,因为她有捕捉新闻的独到眼光和出色的采访技巧。她外表柔弱,却内心坚强,哪怕深入危险境地,哪怕面对歹徒威胁,她都毫无畏惧。在50多岁这个年纪,许多记者都离开了一线,但她仍跟比她小二三十岁的同事一起打拼。
记者应该是什么样的?新闻界的前辈,如邹韬奋、范长江、赵超构,早已作出了“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回答。几十年过去了,记者队伍变得前所未有地庞大,新媒体的发展也令这个行业光环减弱,有个别人在飞速转型的社会中迷失了自我。当然,也有很多人仍坚守初心,坚定前行。陆兰婷,就是其中的一个,也是其中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