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淡交往10年,再见到这位著名却又低调的音乐翻译家——薛范,似乎还是老样子。已经82岁的他不但外貌并无太大变化,性格和心气也是依旧,依然每天勤恳工作十多个小时,依旧乐此不疲地追寻优秀的文艺作品,也依旧愿意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向人们介绍文学和音乐。
三月和四月的每个周六下午,坐着轮椅的薛范都会来到黄浦区半淞园路街道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担任“前苏联二战题材故事片鉴赏系列讲座”的主讲人。薛老从事了61年翻译工作,上过无数次领奖台,如今在胸前别上珍藏的荣誉奖章参加公开活动,不是因为到了可以总结人生的时候,而是出于想引起年轻人的注意、想同他们聊聊历史与文化、音乐与翻译、责任与价值。
你说是工作,我说是人生
82岁的薛范是《莫斯科郊外的晚上》《音乐之声》和《回忆》等2000多首世界歌曲的翻译者。自小行动不便、自学成才的他从事翻译事业的时间跨度之长、数量之多,居全国之最。
在人们印象里,翻译家们的工作状态通常是这样的:左边一本原文书,右边一部大辞典,正中一大摞稿纸,塞满烟蒂的烟灰缸是一缕袅袅的青烟。翻译家在书桌后面正襟危坐,一会儿冥思苦想,一会儿又挥笔疾书……但薛范的工作状态实际是这样的:很少枯坐在书桌旁,每拿到一首歌,都会让它先烂熟于心,一旦灵感来了立刻投入工作。他1957年译配的著名作品《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就是这样诞生的。那年他24岁,当时薛范工作了整整两天,却总觉得语词的韵脚与音乐的旋律不甚贴合。当晚,他到长乐路的小剧场看了场歌剧。散场后,他摇着轮椅行在幽静的长乐路上。刚下过雨的路面反射着路灯那橙黄色的柔和灯光,正是树叶也不再沙沙响的时候,路边一户人家的窗口传来叮咚的钢琴声,那是钢琴诗人肖邦的《夜曲》。突然的,他觉得心有所动、有话要吐,他立刻赶回家,拿起乐谱,将心中的文字一挥而就。“但愿从今后你我永不忘,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对人生这个阶段的顿悟及诗般的语言打动了薛范自己,更打动了无数人,他就此成名。
脑海里尽是乐句和词句在打转,为此走神、忘事,对薛范来说不足为奇,因为于他,音乐翻译不仅是工作,而且是全部的人生。有时他坐着轮椅车行在路上,半途偶得佳句,猛来个刹车,尾随在后的自行车猝不及防撞上来,为此招来一声骂,也是不止两三回了。
成名后的薛范除了俄语,又自学了英、意、西、法、日等多种语言,翻译范围也从苏俄歌曲扩展到英国、法国、意大利、南斯拉夫、朝鲜、印尼、罗马尼亚、阿根廷等国家的优秀歌曲。1984年,一首欧美的流行歌曲《没人要的孩子》打动了薛范,“再艰巨的生活也需要有精神上的支撑”,觉得心有共鸣的薛范立即把这首歌曲译配了出来,并专门让当年有名的大学生歌手演唱。1985年,美国45位流行歌星联袂高唱歌曲《天下一家》时,又一次触动了薛范,他发现,国外流行歌曲的主题已走出卿卿我我的刻板样式,开始关注起人类的共同命运。于是他很快把这首歌曲译配出来。“天下一家,四海皆兄弟。当你贫困潦倒,眼看陷入绝地,你可要坚信不疑,不灰心丧气……”薛范译配的这首歌让人们感受到了人类能具有的高远视野、博大胸怀和仁爱之心。薛范还把他的爱给了孩子们,为他们译配了动画片《变形金刚》《花仙子》《机器猫》等的主题歌。2003年,美国百老汇长演不衰的经典音乐剧《剧院魅影》来到上海,首次与中国观众见面,当其中一些人试图深入了解这部音乐剧时,他们发现,早在该剧登陆上海的几年前,薛范就译配并介绍了部分唱段。2012年6月,薛范为英国著名音乐剧《猫》担任中文版“歌词翻译高级顾问”,8月中文版《猫》在中国正式公演,一时成为文化热点。
可以忘记我,但请记得它
然而,薛范并没有把视野局限在音乐作品翻译上,1959年,他翻译出版了第一本诗集:苏联诗人艾略伊诗集,之后两年,他翻译的《列宁颂》《土耳其诗选》等陆续出版。
在薛范61年的翻译生涯中,他为2000多首世界各国歌曲译配,苏俄歌曲占40%,这些早期的作品成了他最响亮的名片。比如,曾有人统计过,在世界上,用汉语唱《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的人比用俄语唱的人还多,且各个年龄段的人都有。2009年9月底,俄中友好协会代表团访问中国,向薛范授予一枚“为发展俄中关系功勋章”。这已是薛范第5次获得俄罗斯方面的褒奖。
尽管苏俄歌曲在中国的流行有它独特的历史背景,不过,薛范欣喜地发现这些歌曲如今依然能够打动人心,这正体现了人们对于优秀音乐作品的尊重。有人说,音乐翻译家是幕后英雄,也有人为此鸣不平,薛范很不以为然,因为他认为,让国人借助汉语领略世界优秀音乐作品的主题和意涵,从而得到一种精神上的愉悦,这就是他的追求和乐趣所在,“追求精神生活应该是没有底的,因为这种追求是引领人向上的。我愿意为人们的精神生活做点事,可以忘记我,但请记得这些美好的艺术作品。”
尽管人已老,工作不会歇
如今,精通外语的人越来越多,一些人难免会对歌曲翻译的必要性产生疑问,但声乐作品是词和曲的结合,体现的不仅是原作者的才华和观念,也反映了翻译者的气度和修养,正因此,那些经典的翻译歌曲历久弥新,仍被不同年龄层次的人传唱着,音乐翻译依然有它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所以,薛范对音乐翻译的未来虽有迫切感却仍有信心。近年来,薛范致力于整理出版自己的译配作品。2014年,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了《薛范60年翻译歌曲选》,这本书精选了薛范先生翻译生涯中的246首作品。今年,他计划完成一本关于音乐翻译理论与实践的专业书。
工作之余,他还热衷于外国文化、外国文艺作品,特别是苏俄文化、苏俄音乐、文学作品的民间推广。他关注时事新闻,也会看《小时代》等电影、听《小苹果》等歌曲,他希望能紧跟时代、摸准年轻人的口味爱好,以适合他们的方式推广经典文艺作品。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薛范牵头组织了苏联二战题材影片鉴赏活动,于3月到4月的每周六推出,共放映8部经典影片。重新翻制影片要将过去的配音音频贴到新的视频文件上,再调节时间轴,完成一部影片,要花不少时间。“上级没安排任务,都是我自己想做,这是我爱做的事。虽然如今的体力和精力不能同当年相比,但我的韧性还在,还在做自己喜欢的事,这是乐趣,也是生命的一部分。”尽管不在意繁琐和辛苦,薛范还是希望有年轻人来帮他,更希望年轻人能静下心来了解、喜欢苏俄文化。因为那些东西是美的,而追求美是人的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