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办法走出去
■ 办法一 摸着石头出国
上芭团长辛丽丽告诉记者,《简·爱》来到英国伦敦恰逢8月,正处于度假高峰的“空城期”,历来是新剧目的演出淡季。但《简·爱》开票后短短一个月内,首场演出出票率就达到了6成以上,连续5场的演出吸引了6700多位英国观众观看。
一个国有剧团,要改变以往由外方经纪机构“包场”的演出习惯,“摸着石头过河”,探索全新的商演模式,是需要一定勇气的。上芭如今从“他找我”进入了“我找他”阶段,积极洽谈,寻求更多国际合作。今年,舞团将赴荷兰演出豪华版《天鹅湖》,2016年将赴加拿大演出芭蕾舞剧《葛佩莉亚》,2017年10月将赴美国演出芭蕾舞剧《马可·波罗——最后的使命》。2017年4月,上芭还将与美国辛辛那提芭蕾舞团交换演出季,这也是舞团首次尝试与国外知名院团交换演出季。
■ 办法二 演出“高级订制”
上海杂技团面对国外观众就像是“顶级厨师”面对食客——入乡随俗,为他们量身定做“杂技蛋糕”。
2013年,上海杂技团和法国凤凰马戏公司合作创作的杂技《十二生肖》在法国巡演100多场,上座率极佳,观众反响热烈。今年,双方再度合作创作《小龙飞天》,计划于今年底至明年再赴法国巡演。
杂技团团长俞亦纲告诉记者,上海杂技团的这两台节目从创意之初就属意“高级定制”,与法国“明日杂技节”的主办方、老牌公司“凤凰马戏”合作,共同确定节目的走向和风格。搞清楚观众想看什么,观众看得懂什么,相比关起门来“闭门造车”,这样的委约创作能让产品更接近国际市场的需求。
想办法留下来
在不少剧团费尽心思走出国门的同时,更多剧团也在绞尽脑汁、千方百计在上海这块方寸之地留下来——把观众留下来。
■ 办法一 化整为零
上海交响乐团为了走进社区,把自己的乐团“分拆”成很多小团,通常由几个青年乐手组成,例如14把大提琴,或者是四五类乐器的重奏组合。比起人数众多的完整乐团,上台、移动更方便灵活,演出形式更丰富,一个团还可以分成很多组,前往不同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定期为居民们演出。
中福会儿艺新增了“微剧场”,可容纳100人左右,定向为学龄前儿童及其家长服务。“微剧场”中间是舞台,外圈是可以自由移动的观众席。
■ 办法二 驻场演出
不久前,上海越剧院的越剧《甄嬛》上下本在逸夫舞台进行了20场驻场演出。今年7月,集中了全国12个越剧院团、32台演出的“越剧嘉年华”又将举行。平均一天就有一场新戏上演,创下多年来上海越剧演出市场的新纪录。“越剧嘉年华”的演出票房相当乐观,有的剧团计划加演——只要肯花力气,同时有长远的眼光和适合的营销,戏曲演出会吸引到更多的观众和新戏迷。
本报记者 张艺 王剑虹
首席记者 朱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