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9月,朱琳进入北京人艺后参演的第一部戏就是曹禺的名著《雷雨》,伴随着鲁侍萍这一角色的成功塑造,她从此成为北京人艺的“第一青衣”。在焦菊隐导演的话剧民族化三部曲《虎符》《蔡文姬》和《武则天》中,她成功地体现了民族戏剧的美学精神。郭沫若曾赋诗一首称赞她,“辨琴传早慧,不朽是胡笳。沙漠风沙烈,吹放一奇花”。她一生都在舞台上耕耘,成功塑造过50多个舞台人物形象。她最后一次登台是2012年参加话剧《甲子园》的演出。她说:“我89岁了,要给自己留个纪念,我要再听一听首都剧场的钟声。”
朱琳1923年生于江苏海州连云港。随母亲和姐姐在淮阴生活时,在京剧班社比较系统地学习过京剧的演唱和表演。1937年,抗战爆发,还在读中学的朱琳在淮阴加入了由地下党领导和组建的长虹剧社。14岁时参演了话剧《烙痕》《暴风雨》。次年,朱琳随姐姐到武汉考入武汉艺术专科学校国画音乐系。随后参加了武昌东北救亡总会,积极参加了抗日救亡的宣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