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报纸,为何会主办起学生足球赛?并且一坚持就是30年?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足球大环境好,小小足球在孩子们心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弄堂足球”是那个时代的一个标志。新民晚报是一张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报纸,时任总编辑束纫秋认为,报社应当从各个层面服务群众,搭建“晚报杯”的赛事平台,可以让孩子们走出弄堂小天地,以球会友,开阔眼界,强身健体。束纫秋在筹备时曾表示:“一来,‘晚报杯’可增加上海足球人口。即使小孩子没有成为球员,他们长大后至少是个球迷,是个健康的人。”于是,新民晚报体育部承担起了这项赛事的筹备和承办工作。
1986年,新民晚报社联合上海市体委、上海市教委共同主办了第1届“晚报杯”,有380多支球队参赛。至今30年,新民晚报社始终冠名,全资支持这项赛事。因为参赛人数众多,学生们先在各区县报名,打分区赛,小组出线后,再到虹口足球场参加总决赛。第2届“晚报杯”全市共有602支球队报名参赛,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中学生足球赛。
1994年,男足世界杯在美国举行。借此世界足坛盛宴,“晚报杯”也被推向一个崭新的时代。规模上,与前些年的五六百支参赛队相比,球队扩容到1218支,选手达到13890名。隆重的开幕式后,上海申花俱乐部邀请一万多名参赛学生观摩了申花与辽宁队的甲A联赛。正是在该年比赛中,学生们第一次喊出了“我们的世界杯赛”的口号,并沿用至今。1994年的“晚报杯”,上海电视台直播了“晚报杯”基层高中组的冠亚军决赛及发奖仪式——电视实况转播中学生业余球队比赛,当时不仅在上海是头一回,在国内也绝无仅有。
1997年,第12届“晚报杯”参赛队伍已覆盖到全市17个区县的3000多支球队,逾3万名中学生报名参加。随着比赛的规模不断扩大,其社会影响也日益深远,开幕式被史无前例地安排在上海体育场举行,并由上海电视台与有线电视台联袂现场直播。
本报记者 李元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