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清播映舞台演出能够迅速成为城中热事,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在银幕上亮相的都是当红明星,部分原因是高品质戏剧震撼业界,以及以文青和粉丝为主的观众迅速传播……那么,这一“跨界”推广高雅艺术的方式是否能让我们有所启迪呢?
高清播映 源自歌剧
“英国国家剧院现场”(National Theatre Live,简称NT Live)的项目,源于让全球更多观众不在剧院现场,也仿佛能看到现场话剧。英国国家剧院从2009年6月起,就以现场直播的方式,向各地传输高清信号。他们在剧院的隐蔽位置藏了不少摄像头,然后通过镜头的推拉摇移和画面切换,捕捉到剧场观众可能忽略的细节,帮助不在剧场内的观众,尽可能感受到现场观剧的气氛。当然,此次在沪“上映”的都是录播,不过《人鼠之间》在话剧中心播映时,就连中场休息15分钟也不省略,高清视频的右下角显示距离下半场开场的倒数时间……最主要的镜头画面,就是与镜框式舞台的框一样大小的银幕,让观众忽略其视频的技术本质,更关注其戏剧的内容本质。
发明这一“高清演出播映”的其实是歌剧界。最突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纽约大都会歌剧院的掌门人彼得·盖博(Peter Gelb)。他曾执掌过索尼古典唱片公司,一直追求如何以影像的方式推广古典音乐,还导演过“电视剧版歌剧”。因此,他主管大都会歌剧院之后,就推出“大都会歌剧院高清歌剧”(Met in HD Live)系列。于是,10年之内,英国国家剧院、英国皇家歌剧院、莫斯科大剧院、马林斯基剧院、德国柏林爱乐等也纷纷仿效,推出高清演出播映。
剧场镜头 更为震撼
从前晚播映的《人鼠之间》,以及去年曾经来沪,下月还将“复映”的《弗兰肯斯坦的灵与肉》的现场观看效果来看,高清播映,叠加了剧场和镜头的双重语汇,效果也相当震撼。例如,当《人鼠之间》剧中两位男主角在台前对话时,一位配角在他俩身后神色紧张的表情也被镜头捕捉,随后,一个秘密被揭开,配角的紧张表情成为“预警”。如果坐在剧院后排,是很难看清配角表情,也不会感觉到危机。15分钟中场休息时,詹姆斯·弗兰科的脸被撑满整个银幕,立刻引发观众尖叫,无数手机对着银幕猛拍。这在剧场里,也是不可能发生的。与此同时,该剧还出现了两位美剧明星。一位是在《绯闻女孩》中扮演布莱尔的林顿·美斯特;一位是《真爱如血》中霍伊特的扮演者吉姆·怕拉克。他们的出现,都令观众惊叫:“是他(她)啊!”
由“卷福”主演的《弗兰肯斯坦的灵与肉》,也有着同样明星号召力。他出场时,剧院里一片激动的“啊啊啊”声。当然,高清银幕也集中放大了悬挂在剧场上的数百只灯泡——它们一起时明时灭,仿佛辉煌与黑暗的交替,极具视觉冲击。
跨界艺术 要求更高
高清播映演出的跨界,吸引了大批原本不进剧场的大众,确实有利于戏剧、歌剧、古典音乐的传播。但是,这种跨界作品的制作,对艺术家也提出了双重要求。演员,要既有颜值又有演技,最好是戏剧功底深厚的大众明星。导演,要又懂得戏剧调度,又熟悉镜头语言,例如导演《弗兰肯斯坦的灵与肉》的就是奥斯卡最佳导演丹尼·博伊尔。他的电影代表作是《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和《猜火车》。
除了对艺术家要求高,对运营的要求也高——因为成本不太可能回收。目前,国内还少有艺术家敢尝试这一艺术形式。除了滕俊杰导演的戏曲电影《霸王别姬》,以及徐昂执导的《十二公民》之外,几乎没有第三部与高清播映接近的作品。这不单纯是因为艺术要求全面,还因为其市场前景模糊。因为NT Live的项目,不能以海外大片引进的方式进入院线,所以只能在剧院里,以买戏票的方式购票入场。《十二公民》进入院线后的票房,远远不能与一般电影比拟——戏剧观众确实比电影观众小众得多,加之该片只有实力派话剧演员,没有广为人知的明星。
市文广局倒是始终以“城市景观音乐会”的形式,在绿地中支起大屏幕放映柏林爱乐音乐会、歌剧、舞剧等国际一流音乐演出。大剧院也开始尝试在户外广场上,现场高清直播室内的一流交响音乐会。但是,租借高清银幕、放映机等设置使得现场直播的成本就在10万元左右。所以,这一惠及民众的创意,还是处于“不求商业,只为普及”的阶段,纯属“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首席记者 朱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