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中央深改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上,专门论述了改革起步的重要性。总书记强调,要“处理好改革‘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关系,突破‘中梗阻’,防止不作为,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最先一公里”,是改革创新走向开局、破局的一公里,难点在于要冲破很多固有的思维、习惯的做法,会有争议,会有阻力,但是如果方向和目标准确,“最先一公里”的意义和价值,同样是非同凡响。
上海今年“期中考试”成绩单非常出色。分析成绩单的亮点,许多人都称赞是经济转型带来的红利。但是当初“转”的那一刻,却包含着不少风险与争议。坚持走创新转型发展之路,充分体现了上海市委市政府领导,走好改革创新“最先一公里”的胆略与坚持。
1992年到2007年,上海经济连续保持了16年的两位数增长。2008年跌入个位数,GDP增长9.7%。2009年GDP增幅为8.2%。
如果简单地再上若干个大项目,以上海的底蕴和辐射能力,GDP再度高增长十多年,不是问题。
上海的决策层眼光看得更远。创新转型发展,成为上海市委市政府领导考虑的重点。
上海市领导清醒地认识到,除去崇明岛,上海的投资密度,已经到了一平方公里一个亿的强度,这既难以为继,也不符合科学发展规律。
2012年,时任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指出:“未来五年,上海核心任务是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主要目标是要把上海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五年前,2010年9月,时任上海市市长韩正接受媒体采访,解读上海的转型。
韩正说,过去20年的发展主要是依靠投资拉动,这种外延式的发展模式已经走不下去了。上海的土地、资源、环境,都不容许延续过去的增长方式。“上海要更加关注转方式、调结构,通过结构调整来促成上海经济的新一轮转型。”
韩正强调,“上海的发展到了不应该再片面追求GDP的阶段。更强调经济发展的结构、质量、效益。”
走出转型发展的“最先一公里”,面临着风险。最大的风险之一,是在当时GDP数字还是吃香的时候,数字低了,往往会被理解成工作出现问题。特别是开始转型发展的前几年,上海的GDP数字,一直是在全国的倒数前几位,压力不可谓不大。
转型发展的重点之一,是发展现代服务业。这在战略上是正确的,但在GDP的拉动上,是欠缺的。另一个重点是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现国家战略,参与国际竞争。相比于成熟的传统制造业,对于GDP的拉动同样是不力的。
少了GDP的漂亮外套,引来了一些议论。多了创新转型的努力,一时也看不出究竟。
选择了远方,便风雨同行。
在创新转型发展中,“大飞机”来了,陆家嘴金融城来了,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也来了。特别是改革开放新样本的中国(上海)自贸试验区,也诞生了。
走出、走好“最先一公里”,国家对于上海的创新转型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和支持。
2009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意见》指出:“上海有比较完备的金融市场体系、金融机构体系和金融业务体系,有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和技术创新能力,有先进的现代航运基础设施网络。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加快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和现代国际大都市,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和继续推动改革开放的重要举措。”
2013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上海代表团讨论的时候,上海的同志向他口头报告了建设上海自贸试验区的想法,得到总书记充分肯定。3月28日,李克强出任总理以后第一次到地方考察,来到上海后,市委、市政府直接向他做了汇报,也得到他的高度肯定,认为这符合国家战略。在筹备过程中,总书记还专门听取了汇报。7月初,国务院常务会议进行讨论;8月,中央政治局会议进行了专门讨论。8月3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授权国务院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暂时调整有关法律规定的行政审批的决定”。2013年9月29日,上海自贸试验区正式成立。
从走出创新转型的第一步,到今年上半年亮丽的转型发展成绩单,多年的风雨兼程,结出了丰硕的果实。这当中,需要努力,也需要胆略和坚持。
今天上午10时国家统计局刚刚公布的国民经济运行数据表明,上半年全国GDP增长7%,实现了预期目标。根据预测,在创新转型发展多年之后,上海的增长数据,也从稍低于全国数据,上升到了平均线。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这是一个已经成功转型发展的数据。
创新转型发展的“上海样本”,树立了一条走出、走好改革发展“最先一公里”的样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