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殖民统治:全怪西方
安倍:以西方国家为中心的殖民统治给日本带来危机感,这种危机感成为日本近代化的“原动力”。日本在亚洲第一个建立了立宪政治,捍卫了自己的独立。日本定会与殖民统治诀别,尊重所有民族的自决权。
解读:“历史性”地回顾殖民地统治,意在强调西方才是殖民地统治的始作俑者。安倍把日本也视为“殖民地浪潮中”的亚洲受害者,极力掩盖这样一个事实:给亚洲各国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的日本“殖民统治”是当时日本主动打造的惨剧。
关于战争:为了不被孤立
安倍:日本是为了摆脱“孤立感”,才最终走上武力解决“僵局”的道路,从而在世界大势中“迷失”。日本曾经试图以构建“新的国际秩序”为目标而成为国际社会的“挑战者”,从而误判发展方向。
解读:安倍认为国际社会“孤立”日本在先,为摆脱孤立,日本不得已成为“挑战者”。
关于伤痛:讲己方“牺牲”
安倍:三百多万同胞失去了生命。在交战的国家,无数人也失去了生命。尤其不应忘记名誉与尊严受损的女性。战后由于宽容,日本得以重返国际社会。日本向所有国家所有人,从心底表示感谢。其中,中国在战后宽容善待滞留在中国的日本孤儿和战俘。
解读:安倍先讲自己国家的“牺牲”,再提及受害的外国。提及女性受害者时,再次回避直接提“慰安妇”,并回避道歉。虽然在最后提及中国对日本战争孤儿的宽容,看似“道谢”,但实际上完全回避了“到底是谁制造了战争、让中国人尝尽战争苦痛”这一根本性问题,让人感觉“避重就轻”,转移广大中国人的注意力。
关于未来:强调“受害者”
安倍:作为唯一的在战争中遭受原子弹爆炸袭击的国家,将致力于核不扩散的目标,在国际社会实现自己的责任。
解读:又是一段意味深长而暧昧的表态。安倍使用了“战争被爆国”这种表达,给人一种印象:日本因战争而成了“原子弹爆炸受害国”,是战争的受害国。这种构建的逻辑关联进一步削弱了日本是战争发起国的事实,而是反复强调自己的受害者身份。
关于“道歉”:借别人之口
安倍:对于此前的那场大战,日本已经反复表示了深刻反省以及由衷的道歉之意,日本历代内阁的这一立场今后仍不会动摇。下一代不能再背负继续谢罪的宿命。事变、侵略、战争等武力的威胁和运用,日本不会再次将其作为解决国际纷争的手段来使用。
解读:国际社会关心的关键词虽然出现了,但是借着历代内阁的这一立场来间接表述。“侵略”一词被模糊在事变和战争中间,既没有提及战争发动者,也没有提及被侵略国家,并没有传达出日本发动的战争是侵略战争的含义。
至此,安倍这洋洋洒洒4000字的讲话,回避事实、回避道歉、回避反省的态度可谓彻头彻尾。 本报记者 吴宇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