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00万人,这是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民伤亡的人数,这更是让每一位有良知的中国人永远铭记、永远心痛的数字。
70多年前,在日本法西斯的铁蹄下,中国大地到处是人间地狱,城市遭到轰炸,村庄遭到焚烧,父老兄弟遭到屠杀,母亲姐妹遭到蹂躏,大好河山惨遭践踏……
在山河破碎、国败家亡的危急关头,“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的决心,成为中华儿女的共同意志。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全国军民不畏强暴,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斗之中。
从战略防御到战略相持,进而发展到战略反击,无论是正面战场还是敌后战场,大家同仇敌忾、共赴国难,铁骨铮铮、视死如归,奏响了一曲爱国主义的英雄凯歌。
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无论条件多么艰苦,形势多么险恶,战争多么残酷,共产党人始终以自己的政治主张、坚定意志、模范行动,支撑起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引领着夺取胜利的正确方向,成为赢得战争胜利的民族先锋。
(一)
弹指一挥间,70年过去了。今天,我们既要客观反映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也要正确反映八路军、新四军开辟的敌后战场。上海作为中国共产党诞生地如何来展示中流砥柱的伟大作用,如何来再现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朽功勋,这个沉重而又严肃的课题已历史地推到了我们面前。
2014年8月15日,组织决定,我从新民晚报社调到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工作。正巧,那天是69年前日本裕仁天皇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日子。
9月3日晚,我在电视中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顷刻,产生了火花,找到了灵感……
策划展览是纪念馆的常规项目,对于我一个刚刚进门的文博新兵来说,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这要求我在短时期内必须完成由新闻人向文博人的角色转换。
于是,我这个“新兵蛋子”第一次作为策展人,和我的同事们一起策划了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与全民抗日战争文物图片展,同时,我想利用自己近30年新闻记者生涯所积累的人脉,邀请中共著名抗日将领后人重回党的诞生地,共同缅怀先辈的战场,热忱讴歌不朽的抗战精神。
抗战史料的采撷挖掘是一项与时间赛跑的工程,整个过程紧张、有序、忙碌、充实。不过,无情的时光却给我留下了残酷的现实。10年前,我在新民晚报工作时,曾作为特派记者独家采访了一批闻名全国的抗日老战士、老英雄,如今,他们中的方强、李水清、高厚良、张铚秀、郭林祥、胥广义、王定烈等开国将军先后驾鹤西去。他们的音容笑貌不时在我眼前闪现,遗憾的是这一切巳经成为过去,成为历史。
很快,我们策划的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方案得到了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中共上海市黄浦区委员会和新民晚报社领导的积极肯定和大力支持,今年1月,还被列入上海市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重要活动之一。
(二)
方案被批准后,我和我的同事们首要任务是联系中共著名抗日将领的后人,今年春节刚过,我们就北上南下,登门拜访,发送邀请函,电话、邮件、短信沟通联络,目的是要在第一时间将主办方的意图告诉给大家……
所有反馈的消息让我非常感动,倍受鼓舞。德高望重的王定国阿姨、郝治平阿姨、齐心阿姨、王新兰阿姨、楚青阿姨等革命前辈听闻这次活动后,都给予了热情的支持和鼓励!老人们还表达了一个共同心愿:虽然我们老了,不能亲自赴会,来纪念和见证我们共产党人在全民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但是,我们的心是与大家连在一起的。
忘不了,陈毅元帅长子陈昊苏、习仲勋同志之子习远平都是自己亲自撰文,几易其稿,对文中所涉及的时间、地点、名称等都认真核实,多次给我打电话、发邮件修改稿件,力求将先辈们最准确、最真实、最精彩的历史呈现给广大读者;
忘不了,陈赓大将之子陈知建将军为活动送来了50枚中国八路军研究会制作的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章,罗瑞卿大将之子罗箭将军不顾年过七旬,在四川休假还为活动四处联络,甘当志愿者;
忘不了,朱德元帅外孙刘建将军第一个交稿,同时积极为活动出谋划策,周恩来总理侄女周秉德、肖华上将之女肖雨为了活动穿针引线,热情帮助,叶剑英元帅女儿叶向真主动询问要不要她来安排赴京采访记者的住宿;
忘不了,刘伯承元帅长子刘太行将军、贺龙元帅女儿贺晓明、袁国平烈士之子袁振威将军、左权烈士之女左太北、刘少奇同志之女刘潇潇、叶挺将军之子叶正大和叶正光、董必武同志之子董良羽、王树声大将之女王四毛、罗炳辉烈士之子罗新安、聂荣臻元帅之女聂力中将、罗荣恒元帅之子罗东进中将、徐向前元帅之子徐小岩中将、粟裕大将之子粟寒生、徐海东大将之女徐文惠、肖劲光大将之女肖凯等大哥、大姐们的积极参与,大力支持!
70多年前,在敌后抗战的岁月里,哪里最苦,哪个最累,哪里最需求,哪里最危险,哪里就有人民军队的身影。我认真阅读着一篇篇抗日将领后人撰写的稿件,有关先辈们抗日故事中的每一个段落、每一个细节,有关他们的理想、信仰、奉献和牺牲都深深触动了我,作为晚辈的我有责任、有义务把这份震撼,这份感动运用大众传播的方式传递给更多的人。因为在我周身的细胞中也存有红色基因,我的父辈也是这支民族救亡大军中冲锋陷阵的一名战士。
受邀请参加先辈的战场特别报道的30位作者平均年龄73岁,其中老革命家子女中,年龄最大的是刘少奇同志女儿刘爱琴和叶挺将军之子叶正大,今年都是88岁高龄,年龄最小的是习仲勋同志之子习远平,今年59岁。他们中既有共和国的部长和将军,也有学校的教师、医院的大夫、媒体的记者,军队机关的干部和企事业单位的普通工作人员等。如今,他们中绝大多数已经离职或退休。
(三)
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策划组织的中共著名抗日将领后人重返党的诞生地、共同缅怀先辈战场的活动,革命前辈的后人们一致认为很有意义,所以,每一个受邀请的家庭都不愿错过这个机会,都千方百计调整时间、克服困难积极参加。
个别由于年龄和健康原因,或是公务活动自己不能前往上海赴会的,都委托了家人代表出席。因为他们都明白,这次活动是在一个特殊的地点、特殊的时间举行一次具有特殊意义的座谈会。
更令我感动的是,我的老娘家——新民晚报的兄弟姐妹们,与我一起策划组织了先辈的战场特别报道,我也有幸重操旧业,又过了一把当编辑的“瘾”。为此,报社领导还跨部门、跨条线地选调采编业务骨干组成报道团队,由沈月明、王欣领衔,大家不辞辛劳,有序推进。使我感受到了娘家人的热情与温暖,更感受到了主流媒体人的责任和使命。
今年5月中旬,经新民晚报副刊编辑徐婉青牵线搭桥,花甲之年的知名篆刻艺术家杨忠明先生,专程找到我的办公室,主动请战,他不顾天气炎热,时间紧张,放下原先手中所有活,连续几十天挑灯夜战,匠心独运,饱含深情地创作精刻了30位中共著名抗日将领肖像印,并捐赠其后人,方寸间尽显英雄风采,形象凝练,隽永传神。以刀耕石,以印传情,忠明先生想用这种古老而传统的艺术形式来表达他对开国元勋、民族英雄的崇拜和敬仰。
在此,我还要诚挚地感谢这次活动的协办单位——上海城市动漫出版传媒有限公司的团队。
让今人感悟先辈,让历史告诉未来。今天新民晚报强势推出了先辈的战场特别报道,作为这次报道的主要策划者和组织者之一,我并不感到轻松,甚至心中存有一丝紧张与不安。因为这段惊天动地的抗战历史,这批受人敬仰的抗日英雄,在我们的报道中,是否再现了70多年前中国共产党人的风采?是否有一些精彩、鲜活的故事和情节,因为种种原因而遗漏?一些革命前辈和后人对我们的期许和委托,我们又兑现了多少?
今天我们承办这次活动的目的是: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视和平,开创未来。在此,我恳请广大读者和专家提出宝贵意见。
(作者系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