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话题缘起
今年适逢抗战胜利70周年,作为一名在英国生活多年的华人,我不禁想起那些在英国亲眼见到的由于战乱流失海外的艺术瑰宝。这些艺术珍品,即便是在那烽火连天、艰苦卓绝的日子里,也在向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展现着中华文化艺术的精彩绝伦;乃至到了今天,它们依旧那么美。
历经劫难
中华依然瑰宝无数
1912年,清朝退出历史舞台。当时积贫积弱的中华民族虽然飘摇在一片腥风血雨之中,但艺术瑰宝一点也不减盛世的风采。
1931年,日寇的魔爪伸向了东北,战火很快燃烧到了长城边。为避劫难,故宫国宝南迁,经过细挑精选,最终将精品中的精品且便于搬运的字画、青铜器、瓷器等等,装了19816箱余72包15件13扎,千辛万苦从当时的北平运到了南京、上海,最后运到了贵州、四川等大后方,用艰苦卓绝、空前绝后来形容这次大迁徙再合适不过了。光是这些被千挑万选出来的宝贝,就有文献档案约45万件,图书古籍约30万件,陶瓷、青铜器、书画、玉石器、漆木器、文玩、珠宝等共约30万件。今天,它们绝大部分都在保存在台北故宫。
连英国人都知道的中国国宝是翡翠白菜和《清明上河图》,可那时比这珍贵的更是不计其数。翡翠白菜是光绪妃子瑾妃的一件嫁妆,清朝后期的艺术品;那时故宫所藏的《清明上河图》就是摹本。那时,价值连城的国宝价值比它们更高:父辛鬲、饕餮纹簋、宋定窑莹白划文柳编篓瓶、元临川窑牙白镂空龙凤笔筒、唐李昭道的《洛阳楼阁图》、宋米芾的《春山瑞松图》、宋徽宗的《池塘晚秋图卷》、元赵孟頫的《重江叠嶂图卷》、明唐寅的《山路松声图》。它们价值几何几乎难以想象,比如一对元代青花云龙纹象耳瓶,2013年在澳门春拍会上以约3.98亿元成交。即便是如此天价的艺术品,也无法和当时皇家所用的同时代瓷器相比。
挑选国宝
千里挑一万众期待
如果问一问英国还健在的90岁以上老人,想必他们一定还记得年轻的时候有一场轰动伦敦的中国艺术展,这是他们第一次见到如此丰富而精彩的东方艺术。上世纪30年代初,英国汉学家向当时中国驻英大使郭泰琪提议,希望能在伦敦举办一次中国古代艺术品展览,于是故宫艺术珍品踏上了首次跨洋之旅。
因为是国宝第一次走出国门,当时的国民政府非常重视,在故宫博物院理事会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成立了以时任教育部长的王世杰为主任委员的11人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筹备委员会,负责展览筹备事宜。
艺术品挑选酌定的程序是,中方专家负责初选,英国人定夺。经过数月的遴选,最后故宫博物院共有735件艺术品入选展览,其中青铜器60件、瓷器352件、书画170件、缂丝28件、玉器65件、景泰蓝16件、剔红5件、折扇20件、文具16件、家具3件,占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中方提供展品总数的77%。
仅挑选就用了两个多月,英方包括斐西瓦乐·大维德(Percival David)在内的5名专家鉴选古画每每以放大镜一寸一寸地检视,不放过任何一个瑕疵。一次,英国专家发现一南宋绢本画中描绘的壶形与清代的器物相类似,怀疑并非真迹,即将其排除在入选名单之外。英国人也了解中国艺术史,乾隆、嘉庆等留下御宝硃印的名画尤被他们情钟;郎世宁的作品也被他们固执地挑了两幅前往伦敦。
要知道,那时候天下已不太平,运输条件也有局限,但为何还要远赴英国?来看当时媒体反应,比如《泰晤士报》的标题夺人眼球:“中国珍宝太美了!”第二天,该报还用“波林顿大厦人头攒动”作为主标题描述展览盛况,可见中国艺术在其国民心中的影响力。当年的《中央日报》则用“展示泱泱华夏神韵”“传播中华文化”等字眼来描述、评论这次珍宝海外首秀。
上海预展
万千民众争睹风采
为了检验国宝的魅力,组委会决定在上海组织预展,地点就选择外滩23号德国总会。1935年4月8日清晨,人们早早地就从四面八方来到了这栋外滩最漂亮、最宏伟的大楼门口。上午9时,大门徐徐打开,人们鱼贯而入。虽然入场券每张2元,比当时上海最高档的卡尔登、兰心等戏院贵一倍,比普通影院更是贵四五倍,但大家依然趋之若鹜,这是因为“往昔在故宫陈列展览时,每人门票须售一元,而复须三日始能走遍故宫各殿,以窥全豹。今则撷其精英,得于一日之间,全部浏览之,则不论在时间及金钱上,均经济多多矣。”(《申报》)
首日,参观者2000多人,到了14日不得不限定每天观众不超过3000人。许多人看一次尚不过瘾,接连几日前往,名士叶恭绰就是其中之一;有的在应邀参观后又购票再前往观看数次,更有从福建、湖北长途跋涉来沪参观者。
展览引爆空前的“故宫珍宝热”。《申报》的报道跟随展览始终,前后长达一个多月,天津《大公报》为预展印行了特刊;英国《泰晤士报》也专门配发了报道和评论,特别对精雕细凿的玉器大加赞赏。《申报》评论:“展览以来,因事属创举,大受本埠中外人士欢迎,可谓极一时之盛。”这样的高人气和高度赞誉,使当时的伦敦人民也早早期待了起来,这也让中国艺术在国外的名气更加响亮。
盛世汇聚
世界观众纷至沓来
亲历伦敦展的庄严回忆:“举行预展,展毕回国之后更在南京复展一次,稗国人可据图对照实物,是否原件完璧,以昭信实。”(《前生造定故宫缘》)所以上海预展的一个目的,就是“昭示世人,哪些东西即将走出国门”;庄严说,委员会选送参展的标准还有一条“凡只有一件之绝品不入选”,所以像董巨(南唐画家董源、五代宋画家巨然)、荆关(荆浩、关仝)等名画,铜器中的散氏盘等都未选入。
1935年6月7日,参展艺术品从上海启运。英国政府派军舰萨福克号载运,沿途还有该国海军提供保护。7月25日,展品到达英国伦敦皇家艺术学院展览会。
经过数月的整理、布展,11月28日,“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在伦敦市中心的英国皇家艺术学院波林顿大厦举行。3个多月的展期内,42万从世界各地赶来的观众走进展厅,为之倾倒。1936年3月7日展览最后一天,观众高达两万多人。英王乔治和王后、罗马尼亚国王以及普鲁士菲德烈克王子等各国王室贵胄,都纷纷前来参观。其中,瑞典王子不仅提供藏品参展,还亲自协助布展。
伦敦刮起中国风,商铺别出心裁地把中国古代皇帝的画像贴在橱窗玻璃上,展览组委会宣传海报用的是宋太祖画像,报纸、杂志铺天盖地竞相报道。“他们的衣服和我们不一样”“这些瓷器太美了!”“他们不仅有面目狰狞的龙,还有这么漂亮的艺术品!”《泰晤士报》、《卫报》、《金融时报》,甚至连保守的《每日电讯》都不吝版面,连篇累牍地报道展览及民众的热烈反应。清宫旧藏的官窑玉壶春瓶被选为展览中最美的瓷器,刊登在专门宣传本次展览的《伯灵顿艺术鉴赏》杂志专刊的首页。据统计,相关刊物上共刊登以中、英、法、德、日等语言撰写的有关中国艺术的研究文章100多篇。有学者甚至宣称,“展览它使世界中国艺术史的研究进入了现代!”
流失海外
中国文物精品盘点
来自15个国家的240位公私收藏单位提供的中国艺术品,从史前到公元1800年间的3080件艺术精品正式成为这次艺术大展的展品。展览可看作流失海外中国文物精品的一次大盘点,尤其是近代出土的青铜等器物,往往国内无而海外富。因为从19世纪后半叶到二战爆发前的这几十年正是中国文物流失海外的高峰,直到1935年民国政府颁发《古物出国护照规则》限制文物出口。
亲历者那志良感慨:“展览期间,有过25 次公开讲演,所讲内容都是中国艺术,演讲者没有一个是中国人。”“展览期间,所编研究中国美术书籍、刊物,如雨后春笋,不下数十百种之多。反观我国,对于此次艺展,竟无一本有系统之英文著作,供诸外人参考。”
展览轰动一时,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的负责人温洛克希望在伦敦艺展结束文物回到中国之前,故宫可以先到美国纽约展览。当时的国民政府也想通过国宝赴美展出以利国家形象宣传,获得美国民众对中国抗战的同情和支持。但因随之而来的淞沪抗战,国宝南迁,美国人没能如愿,倒是苏联捷足先登。抗日正酣之时,1940年1月,国宝按照伦敦展模式在苏联国立东方文化博物馆“中国艺术展览会”展出,同样轰动。国宝在苏联延滞一年多,先是莫斯科后到列宁格勒展览,第二年苏德战争爆发,国宝命悬一线,好在最后有惊无险辗转回到陪都重庆,这时已是1942年6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