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贸易瓷展览的主办者从故宫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馆藏品中遴选出160余件明清时期的贸易瓷予以展示,旨在反映这一时期中国陶瓷外销的状况。展览分为明、清两部分。
去年,“越洋遗珍——上海博物馆与故宫博物院藏明清贸易瓷展”在故宫展出,将明清时期中国瓷器行销世界各地的盛况呈现给观众。时隔一年,两馆再次携手,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充实内容、扩充展品。故宫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馆藏品中遴选出160余件明清时期的贸易瓷予以展示,旨在反映这一时期中国陶瓷外销的状况。展览分为明、清两部分。此次展出的明代贸易瓷既有来自菲律宾、叙利亚和欧洲的传世器皿,也有日本专门订烧的器物,还有从沉船打捞出水的珍贵瓷器,既反映了销往不同市场中国陶瓷面貌的异同,亦揭示出当时瓷器的流通转运网络,从中还可窥见明代中期至明末中国陶瓷外销格局的发展与变迁。这段时期内销往东南亚、西亚、日本以及欧洲的瓷器,揭示了中国瓷器在这些地区的流通与使用,体现了不同市场的喜好与审美趣味。
明末清初,欧美地区已成为中国陶瓷最重要的外销市场,这一贸易格局在清初社会稳定后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强化,而贸易的主导权则在不同国家之间转换。清代的瓷器贸易大致可以概括为“东印度公司时代”,西方的需求与审美为中国陶瓷注入了新的内容,产生了许多全新的瓷器造型和纹样。此次展出的清代贸易瓷以外销欧美市场的瓷器为主,年代自清初至清末,既有传统的中式风格,也有典型的西洋式样;有独具荷兰特色的器皿,也有专为英国、瑞典等市场制作的器物;有普通的餐具和陈设用器,也有“纹章瓷”等特殊订制产品;此外还辅以少量销往日本与东南亚的器物,体现了清代贸易瓷器的基本特色和大致面貌。
相比明清贸易瓷展,上海博物馆藏砚精粹展则更能让观众体味古代文人的雅趣。砚亦称研,是研墨的工具,作为极具中国特色的传统文房器用,在中华文化的发展与文明的传播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上海博物馆所藏各朝古砚品类丰富,尤以明清文人题铭砚、著录砚与近世巨匠陈端友制砚为馆藏特色。本次展览遴选了馆藏精品共计96件(组),我们希望通过这些精品佳作,为观众展现砚史的发展脉络。
展览以时间顺序分为四个主题:第一部分“实用与气度”,展现古砚自战国秦汉至两宋从初创到逐渐发展的阶段;第二部分“粗犷与厚朴”,呈现的是元明时期的砚形风格;第三部分“良材与精工”,内容以清砚为主。
作为中国砚史的巅峰之作,清代砚材取用、造型、纹饰、雕琢工艺、题铭诸方面,多超越了前代。文人题铭砚在清代发展到极致,题铭内容涉及砚的制作者或拥有者、砚的来源和开采、材质与形制的描写和赞颂,表达文人的认知、感悟、志向等思想情感。
第四部分“近世巨匠”则着重展示了海派砚雕开山鼻祖,20世纪最杰出的制砚艺人陈端友的作品。陈端友的砚雕技法结合了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写实主义艺术的表现方法,作品形神兼备。陈端友制砚中,再现真实的自然生物与摹写古物是其一生的追求,刀下的松蕈、甜瓜、竹节、螺蛳,无不活灵活现,洋溢着自然的勃勃生机,摹刻的古鼎古镜也是逼真肖形。陈端友极其擅长把握自然物体的细微之处,被锯后竹节的糙面、锈蚀残破的古钱、池塘戏水的九龟等等,一块块顽石在他的刀下演化成灵物。写实肖形、情趣盎然,确立了海派砚雕的风格,对后世砚雕影响巨大。
古代文人终生与砚相伴,砚田耕耘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惟一途径。赏玩这些古砚,如晤古贤,如对先哲。作为上海博物馆建馆以来首次以砚为主题的展览,观众可以从中理解中国特有的传统书写文化,继而触及历史人物的幽怀雅抱,感受中华文明最为深邃的内在世界。
“惟砚作田:上海博物馆藏砚精粹展”的展期将持续到10月7日。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藏明清贸易瓷展将持续到2016年1月4日。
袁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