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发如银,智力援疆。
从黄浦江畔,到塔里木河,不顾年事已高,不恋舒适环境,去感知探索,去服务奉献。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在华夏版图的另一片阡陌,耕耘并收获。
两个多月的援助,时光短暂;十三年来的坚持,情谊绵长。沪疆“银龄行动”志愿者,是上海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中深沉而宽厚的底色。
“老”马识途 心理援助补空白
“老方,上海家乡来人了!”在喀什地区社会福利院,65岁的徐金尧俯身低探,向108岁的方槐秋介绍记者一行。轮椅上,老人精神矍铄,即兴唱起一折《女起解》,音韵婉转、意蕴悠长。
原籍四川,少时迁居上海虹口,老方在上世纪60年代与家人失散,漂泊辗转至新疆喀什,一度甚至露宿街头,坎坷经历在身与心均留下创痕。在社会福利院里,他常沉默寡语,脸上鲜有笑容。
他并非个例。该院党支部书记曲文萍感慨,福利院的老人即使身体健康,多少都有些心结,“吃穿住医行”条件逐年改善,但“心理瓶颈”长期无解,老人常因琐事互相争执,或是迁怒于工作人员。“我能感觉到出了问题,但具体在哪?怎么解决?我们也在烦恼和探索。”
因而,在喀什地区老龄办开展“银龄行动”需求调研时,曲文萍将心理援助列在首位,希望从上海邀请专家,帮助诊断、修复这些看不见的伤口。今年6月,她终于盼来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徐金尧。这也是沪疆“银龄行动”举办十三期以来,首次纳入心理服务。
“老人就是‘老小孩’,相处时要温柔而坚持。”在疆期间,徐金尧将沟通“秘诀”悉数相授,像对待孩子般,耐心而亲切。不过,面对一些维吾尔族老人,难免语言不通,交流不畅,她想到了与另一位志愿者“联手”。
黄海蓝与徐金尧是旧相识,同为心理专家,同是上海市老科协会员,不过她此行的服务对象是喀什大学。今年4月,经当地努力和上海对口支援,喀什师范学院正式升格为喀什大学,成为南疆唯一的综合性大学。
新近“转型”,软硬件亟待“升级”,黄海蓝来后立刻开展心理学专业的教学辅助。几番接触,她敏锐地捕捉到,喀什大学心理学系的弱项在于实践,一些已是高年级的学生仍缺乏社会实践经历,正为如何突破而发愁。
两个难题相加,等于解决办法!徐金尧与黄海蓝眼前一亮,民族学生都是“维汉双语通”,不如请他们担任翻译,将社会福利院作为他们的实践基地,既是锻炼学生能力,也为老人送去关怀。
反响好得出人意料,在两位上海心理专家的指导下,学生的志愿服务不再是简单的看望慰问,而是开展基础的心理疏导。此外,徐金尧还特地设计制作《个案心理咨询记录表》《心理健康检查表》,为老人一对一建档。
“上海专家真是请对了!”曲文萍笑道,以前福利院只有身体的健康档案,现在有了“心理档案”,今后遇到老人情绪问题,就能与标准对照分析,有的放矢地疏导。“感谢上海专家,不仅找到出路,而且留下宝贝。”
“老”师宿儒
教学管理传经验
今年,沪疆“银龄行动”聚焦在喀什和克拉玛依两地,62岁的吴洪健是本期志愿者的队长,也是喀什地区的组长,不过他所在的喀什地区职业学校,与市区相距20公里,“孤军在外”尤其艰苦。
不过,这份艰苦也非他莫属,因为他与受援单位可谓“百分百对口”。原来,喀什地区正计划整合教育、财贸、艺术、农业等校,筹建一所综合性职业学校。吴洪健在退休前,担任的是上海南湖职业学校副校长,经历过学校建设从规模化到精品化,最终成为示范者与引领者的发展过程。
“喀什职业教育正在走的路,上海都走过!”话是这么说,但吴洪健却不拘于固有经验,一到学校就开始走访与听课,以求获取全方位的认知,找到因地制宜的针对性方案。
一次他走进教室听课,学生们都好奇地望向这张陌生的汉族面孔,吴洪健自我介绍:“同学们,我是上海来的老师,今天听你们上课。”出乎预料,一名维吾尔族男孩听罢,立刻冲到教室后排,从口袋中掏出一叠皱巴巴的纸巾,挑了最干净的一张,主动为吴洪健擦净桌椅。“我不知道他的名字,但这一幕记忆犹新,我的教育生涯中,很少见到这么有礼貌的学生。”
难忘的还有维族教师。喀什地区教育学院吐逊古丽·吐尼亚孜院长精通汉语,“她对上海专家很真诚信任,第一次见面,就将学校的‘家底’都透给了我。”如何规划未来发展?如何拟定校章制度?两人经常促膝长谈,分享上海成熟的规章制度和教学课例,寻求对策。
“吴老师,您就留下来吧!”“明年,我一定争取再来,如果未能成行,也一定找到‘接班人’!”吐逊古丽的热盼,是对吴洪健最真最切的感谢。
上海的教学理念与管理经验,如活水涌入喀什。正在筹办的喀什地区老年大学,也活跃着上海专家的身影。
手执毛笔,轻盈舞动,书画课堂上,周性茂正现场演示技法;《黄水瑶》《月之故乡》歌声响起,声乐教室里,叶茵正辅导合唱班和声;“办学定位”“预期效果”,梁平正斟酌探讨申请材料。
此前,喀什地区的老年教学尚属空白,今年三位上海专家试点开班,学员热情“爆棚”!从零基础入门到临摹《青卞隐居图》,从“兴口开唱”到科学地吐纳发声,进步显著令人欣喜。更重要的是,与当地老年人同龄的志愿者,以亲身示范,为喀什注入乐观、好学的晚年生活理念。
“明年,待到老年大学开幕时,一定请你们再回喀什!”喀什地区老龄办常务副主任郗燕深情邀请。
“老”骥伏枥
医者仁心屡赴疆
医疗是上海对口援疆的“重头戏”,医务工作者也是“银龄行动”的“主力军”,在本期17名志愿者中,有9位来自沪上各大医院,分赴喀什市区、叶城县和克拉玛依市。
“天路零公里,昆仑第一城”,叶城县地处新藏公路的起点,事故高发,急诊量大。今年夏天的叶城,遭逢多年难遇的高温,动辄40℃以上的炙烤,医院诊室多数没有空调,专家们汗如雨下。而7月初突如其来的皮山地震,与其仅距50公里的叶城震感强烈。
工作环境之难,抵挡不住志愿服务之诚。
骨科专家沈扬与新疆已是四度结缘,在叶城县人民医院也是二次服务,2013年就创下两个月完成50余台外科手术的“纪录”,这次仍不顾花甲之龄,不畏体能与精力的巨大消耗,完成了将近40台手术。
与沈扬一样,眼科医生刘红娣也是四赴援疆,虽是初到叶城,却憧憬已久,很早就报了名。然而,在她离开上海第五天,就接到大姑病逝的噩耗,之后她又得知,在湖北监利翻沉的“东方之星”客轮上,有自己的三位表亲。一时间失去四位亲人,自己却身在万里之外,刘红娣强忍悲痛,投入工作。
原新华医院护理部主任辛桢华是“银龄行动”的新面孔,但却是一名“老资格”的志愿者。当地情况怎么样?需求到底是什么?临行前,她向五次赴疆的资深“银龄人”、原长海医院护理部主任姚梅芳取经,做足功课。抵达后,不仅每天辗转各病房,辅导年轻护理人员,而且自我加压,为诸多科室开设心理疏导讲座。
医者父母心,凝聚在“银龄行动”每一名医务志愿者的工作中。在喀什地区第二人民医院,徐璞硕年近古稀仍坚持一线坐诊,胡弘毓身患眼疾整理病案,杨新亮奔波重症监护室挽救生命;在叶城县妇幼保健院,王雪松深入偏远乡镇为维吾尔族百姓义诊;在卡拉玛依市第二人民医院,仇涛第五次援疆笑称“上瘾”,周业文“传帮带”倾囊相授……
“医生,越老越值钱!”“上海专家身上,有汲取不尽的养分。”“患者特别信任,经常慕名而来!”精湛的技术,谦和的态度,收获赞誉不断。提起两个月来的帮助,想起即将到来的离别,许多受援单位的医务人员不禁眼含热泪。
而在这群银龄医者看来,他们的工作只是上海医疗援疆的一种补充:“与服务一年半或是三年的援疆医生相比,两个半月的银龄行动很短暂,我们希望发挥经验‘拾遗补缺’,整合资源‘牵线搭桥’,为一支更全面、更出色的上海援疆队伍出谋划策!” (下转A8版) (上接A7版)
“老”生新谈
文化产业助发展
“不到喀什,不算到新疆”,这份美誉,属于喀什的风情美景,更在于其历史文化。汉唐时期的疏勒国,就在如今的喀什,作为“西域三十六国”之一,自古是“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班超、玄奘都曾留下足迹。
伴随“一带一路”战略,文化与旅游资源蕴藏发展潜力,如何科学地开发与利用,也成为喀什地区全新的诉求与课题。
富丹江就是为此而来。退休前在上海旅游高等学校任教的她,听说喀什大学筹划建设3D模式导游室,特意联系曾经的同事同行,准备理论资料和实际经验。此外,为该校旅游系学生开设专题讲座,并对年轻教师专门辅导,聚焦“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发展旅游产业,喀什应该准备些什么?硬件建设和人才培养,必不可少,密不可分!”
而在新疆北部,石油城克拉玛依,岳鲁的工作与富丹江“和而不同”。
克拉玛依河畔,一座文化创意产业园初具规模,透露出当地对新兴产业的渴盼。岳鲁带着参观者穿行其间,对每一个展馆如数家珍,书画作品展、街舞大赛、涂鸦大赛,对每一项活动熟稔于胸。
曾参与上海多个科技园区的筹建运营,岳鲁实战经验丰富。抵达克拉玛依后的第一件事,就是逐一拜访文创园入住的26家单位,调研分析出70余条建设性意见,不仅针对入住企业,还有涉及整个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思路。
“我是先听说《克拉玛依之歌》,才听说克拉玛依这座城市。如果把这首歌制成动漫大片,在水幕电影上播放,就把经典歌曲从听觉盛宴,变成视觉盛宴。”灵感乍现,岳鲁加紧创作剧本,想为这座石油城留下一张视听兼具的文化名片。
从医疗、农业,到教育、文化,沪疆“银龄行动”的内涵越来越深,外沿越来越广。自2003年启动以来,已有近320名老年志愿者来到这片热土,传授技术、奉献才智的同时,增进沪疆情谊、促进民族团结。
8月20日,本期17名志愿者即将回程返沪,临近离别,情感愈发强烈而复杂。收尾阶段,反而更加忙碌,因为他们总想多付出些,多留下些。
“有双眼睛对你悄悄凝望,有颗心在为你轻轻飘荡,不知你来自哪条河上,不敢问你要去什么地方,唉唉唉女郎,喀什葛尔女郎……”《喀什葛尔女郎》《在那遥远的地方》,民歌每唱一次,不舍加重一分。
“来年再会!”是真情流露,也是既往传统,志愿者们许下承诺。这份承诺,正是沪疆“银龄行动”十三年来的坚守,也是上海市对口支援新疆工作的责任,更是沪疆两地源远流长的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