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行镇‘新村民’人数越来越多,文体活动人气越来越旺,健身广场能否扩建?”“前几天暴雨,钱桥村西一条路积水淹到膝盖,希望整修!”在张金龙家客堂间内,十余名村民围坐一圈,讨论热火朝天。
城市有弄堂文化,农村有客堂情怀。串个门,喝杯茶,畅谈家事国事,诉说民情民意,化解纷争纷扰……张金龙创办的“客堂汇”,为乡民邻里搭建新平台,也为乡村治理探索新模式。成长于乡土、奉献于乡里,这位76岁的老党员被奉为“新乡贤”。
凝聚乡情
出生于普通农民家庭,张金龙曾在乡镇机关任职,是远近闻名的“百管主任”,也是众人信服的“乡里娘舅”。30余年来,无私奉献是他的处世标签,宁可让妻子做草编贴补家用,也要将工资拿去接济困难户,很多人说他“自己家还在漏雨,却跑去给别人家修屋顶。”
退休后,张金龙不恋舒适的城市生活,选择回到养育他的农村,看到年轻人大多进城务工,农村“空心化”现象日益突显,老张闲不住了:“怎样利用我的特长,让留守村民老有所依、老有所乐?”
镇上有老年活动室,但是村宅散落分布,活动起来不甚便利,张金龙想到了家里的客堂间,他腾出家里两百余平方米的屋宅,分为图书阅览室、剪报展览墙、村民议事厅、电影放映间……“客堂汇”五脏俱全。
“按照最低房租,每年少说也有几万块钱,是一笔不小的家庭收入。老张你有钱不赚,办什么‘客堂汇’,真傻!”面对他人议论,张金龙不以为意,反而更热情地投身服务。
重阳节举办菊花展,中秋节搭台唱戏,夏夜放露天电影,张金龙从民俗入手,回归传统,凝聚乡情。去年元宵节,他自费五千元钱,邀请民间艺人扎起百盏彩灯,不少村民喜叹“十几年没看过这么精彩的灯会了”。
反哺乡邻
取名“客堂汇”,因为张金龙希望,在自家的客堂间能够达成四个“汇聚”:汇聚民意晓民情、汇聚民俗展民风、汇聚民智办民事、汇聚民心惠民生。
一面“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剪报墙,贴满《新民晚报》多期“一寸山河一寸血”专题报道;一张并不起眼的八仙桌,摆满《求是》《半月谈》《人民日报》等读物。原来,张金龙每年都自掏腰包,订阅20多份报刊,从中把握时事热点,亲手制作剪报:“潜移默化之后,村民眼界开阔了,心胸也就开阔了,邻里关系也融洽了。”
领风气之先,“客堂汇”还解村民之事:钱桥村主干道没有路灯,村民走夜路担惊受怕;农民安置小区附近没有公交车站,老人出行不便……不管个人的事、家庭的事、集体的事,“客堂汇”就是村民的“议事厅”。张金龙不仅听在耳里,记在心里,而且实地走访,实情探访,随后以镇党代表的身份,将这些意见拟为提案。一排路灯、一个车站、一条道路、一片绿化带、一根下水管道、一块健身场地,钱桥村“六个一”民生事,都是在“客堂汇”征集议定。
健康讲座、禁毒宣传、法律援助、便民服务,“客堂汇”服务的外沿越来越广,凝聚的感情也越来越深。而一个“汇”字,是共治与自治的尝试,更是基层社会治理的创新。
涵育乡风
最近,张金龙寻思着办一场“好家风好家训”认领会,“家和万事兴”“薪火相传,乐善好施”,均由老张悉心挑选。虽有锦囊佳句,以身作则为先,老张家确是如此。尊亲睦邻,妻贤子孝,今年5月被评为“全国最美家庭”。
张晓冬是张金龙最小的孙子,大学毕业后他本有诸多选择,但老爷子一句“农村广阔天地,更需要年轻人的回归”,促使他报考了大学生村官。创立“客堂汇在钱桥村”微信公共账号,邀请同龄的90后伙伴走进乡村田埂,23岁的小张正与76岁的老张协力探索乡村治理,传承乡情民风。目前,徐行镇在数十位有威望的居民家,推出30个“客堂汇”,周边村民串门走访,一年竟也超过3万人次。
常有人形容,张金龙为人处事带着股“戆”劲,他对此不仅欣然接受,还有特殊见解:“戆字,由文、章、贡、心四部分组成,‘文’指文告,是国家的命令、方针与政策;‘章’指章程,是乡规民约;‘心’指良心,是爱与感恩之心;‘贡’指贡献,是奉献精神。所谓‘戆’,便是在政策法规感召下,奉献自己的感恩之心。”
嘉言涵育乡风,懿行垂范乡里,张金龙以贤德贤能反哺桑梓,实践与弘扬当代乡贤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