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预约排到年底
据闸北区文化局副局长张众介绍,纪念馆开馆当天,馆方向社会公布了团队预约电话,结果,电话铃声不停地响。截至8月27日下午5时,参观纪念馆的团队预约已经排到了今年的12月30日上午,后来者只能“拼团”了。
根据馆方最早的预安排,团队参观的时间间隔为1小时,使参观者能完整地看完每个环节。然而这一预安排,在开馆几天后就被“打破”,参观间隔由1小时一批,缩短为半小时一批,甚至于15分钟一批。目前,后来的预约团队如果要想在今年参观,只能靠在馆方的协调下临时“拼团”。
此外,目前纪念馆尚处于“试运行”阶段,原定只接待团队,但不少市民自发前来参观,其中许多还是白发苍苍的老人。看着市民们如此踊跃,馆方不忍拒绝,开放了市民排队参观通道。人最多的时候,排队的队伍从光复路1号纪念馆门口延伸到了国庆路,几乎绕了四行仓库一圈。8月24日上海全天暴雨,并且原为闭馆日,也有700多市民前来参观。
接待“八百壮士”家属
当年坚守四行仓库的“八百壮士”,其实际人数只有420余人。据前期多方搜寻资料,目前整理出的323个官兵名单,镌刻在二楼的英名墙上,供参观者缅怀景仰。自开馆以来,已有谢晋元、唐棣、李春林、王文川、杨养正、郭兴发、齐从兴、胡梦生、金汉朝、樊城等多名壮士的家人前来参观寻访,在丈夫或者父亲坚守过的地方,追忆曾经听闻的激烈战斗。
为在开馆的第一时间参观四行仓库,壮士王文川的女儿王秀英,带着女儿和外孙女,在开馆前一天的8月12日,专程从北京飞到上海。当天晚上,王秀英抚摸着西墙上的弹孔热泪盈眶:“摸着这堵墙,就好像触摸到了父亲生前的气息。”
展板前,亲友们久久徘徊,努力地从老照片找寻亲人熟悉的面孔。而当从英名墙上找到亲人的名字时,不少人忍不住流下眼泪。壮士杨养正的遗孀赵孝芳在参观完后激动不已,当即决定将珍藏的四件丈夫的遗物和杨养正生前两人共同完成的回忆录手稿,捐献给馆方。
自8月13日纪念馆开馆至今,观众留言簿已写满厚厚20本。“铭记历史”“振兴中华”“珍惜和平”成了留言中的高频率词。
“飞虎将军”陈纳德的外孙女、美国陈纳德航空军事博物馆主任尼尔·嘉兰惠,在参观完纪念馆后留言表示,这段英雄抗战的历史值得被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