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军民倾情参与
“这是人民群众对胜利的自发歌唱;这是市民百姓对民族精神的热情讴歌;这是各行各业对和平愿景的真诚表达。”昨晚,从合唱大赛中脱颖而出的“百支优秀市民合唱队”,全部集结上海大舞台,用他们近半年来艰苦而快乐的练习,用他们嘹亮而饱含深情的歌唱,完美诠释了演出邀请函上的这三句话。
值得一提的是,参加展演的144支合唱队伍,除了覆盖本市17个区县、200多个街镇,教育、金融、建交委、宣传系统等14个系统,上海警备区、海军上海水警区、空军上海基地、武警上海市总队及民兵预备役代表的“海陆空”军队方阵,更是昨晚展演的一大亮点。其五百多人的规模,尽管在数量上看不算最多,但是中国军人的豪迈气魄与恢宏气势,让合唱更加充满力量。尤其是因着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的主题,他们无疑是展演中不可或缺乃至重中之重的力量。
艺术表达抗战主题
当90岁高龄的著名指挥家曹鹏先生小跑步上台,充满激情地指挥全场高歌《黄河大合唱》时,这位“新四军老兵”以指挥百万雄师的站姿成为展演现场的中心,成为抗战歌咏的灵魂,让每一个现场歌者为之心潮澎湃。
事实上,在“为和平歌唱”这样的主题下,那些70多年来一次次洗礼人心的经典抗战歌曲,包括《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游击队歌》《松花江上》等,昨晚都在上海大舞台被铿锵唱响;而那些耳熟能详的世界反法西斯歌曲,如《神圣的战争》、《喀秋莎》、《共青团之歌》、《啊朋友再见》等,熟悉的旋律也一次次勾起人们对那个时代的深深记忆。除了这些战地歌曲,昨晚的演出还汇集一批表达上海市民对城市、对祖国、对美好生活真挚热爱的歌曲,如《我爱你中国》、《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共筑中国梦》,以及英文歌曲《We are the World》等,不仅唱出了上海市民对和平的向往、对中国梦的追寻,而且从艺术风格上说,既有家国情怀,也有海派特色。
难忘牺牲歌唱和平
本台展演不仅有“唱”的,还有“说”的:许多见证着那段岁月的人物及其后代,昨晚也来到了现场,讲出了他们的故事和心声。他们中,有曾经参加过多场重要战役的新四军老战士、原海军上海基地副司令员苏荣将军,他今年已经91岁高龄了,回忆起当时的战斗场面依然无比清晰,他说战友的牺牲是为了和平,“今天的歌唱,也是为了和平”。有从小生活在上海的犹太难民后代沙拉·伊马斯女士,她的父亲曾是二战期间被上海温暖收留的二万名犹太难民中的一个,沙拉对中国和上海的感激之情至今依然真诚而热烈,她用地道的上海话高声说,“上海宁,谢谢侬”。
还有闵行区抗战史上的辉煌一页“召稼楼起义”的发动者顾振烈士的遗孀秦之佩和女儿顾慧娜。秦阿婆与丈夫仅仅共同生活了一年,顾振29岁牺牲时秦之佩正怀着他们5个月的女儿,他们的女儿顾慧娜说:“我虽然没有见到过父亲,但是父亲用自己短暂的一生无声地教育了我,要做一个真正的有脊梁的中国人,要成为一个有崇高精神追求的人,要做一个尽己所能为国家和人民服务的人。”秦之佩则用本地话说道:“老顾,你离开我已经73年了,我想侬。但你为之奋斗一生的目标已经实现了,你放心。”最质朴的言语,却最打动人心。 本报记者 孙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