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关便利
惠及3000家企业
通关的便利化,是上海自贸区优越的条件,也是企业最为看重的焦点。两年来,江苏各地海关及检验检疫局相继启动复制上海自贸区经验,大力推动通关便利化。
自去年以来,南京海关就启动了包括智能化卡口验放、集中申报、统一备案清单等8项通关便利措施;“一带一路”出海口的连云港则将来自上海自贸区的简化无纸通关随附单证、区内自行运输、集中汇总纳税等6项海关监管举措落地;今年6月,“沪苏出口直放和无纸化通关机制”全面推广实施,进一步惠及江苏3000多家出口企业。
“以前我们出口一批货品到澳大利亚,需要先在常州报检,合格后换取凭证再到上海换取通关单。”常州派尼曼家俬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说,随着“沪苏出口直放和无纸化通关机制”的实施,企业在常州检验检疫局办理报检手续后,很快就能拿到电子通关单,有了这个通关单就可以直接向上海海关报关,省去了上海常州来回奔波,节省了大量时间和人力成本。
金融改革
推广复制上海经验
借鉴复制上海自贸区金融财税改革经验,是江苏省对接上海自贸区、推动江苏经济发展的重要突破点。
作为江苏金融改革的重点,昆山率先深化两岸获得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试点,仅一年时间,试验区内就累计有222家台资企业集团开设人民币双向借款账户,双向借款规模超百亿元,50多家台资企业已经或者正在设立投资、销售、结算、研发等企业总部。之后,中国人民银行又批复了苏州工业园区相关企业试点开展跨境人民币创新业务的请求,在四个方面开展跨境人民币创新业务。
在南京财经大学教授张健看来,江苏的金融改革创新,完全复制了上海自贸区的模式,推广实施人民币跨境结算,不仅可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城,对于江苏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负面清单
探索出一条新路
外资负面清单,也是人们关注自贸区的一个重点。对江苏而言,尽管短期内无法全盘复制上海自贸区“外资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但江苏省在方便外资进入、下放审批权限方面,探索出了一条新路。
从2013年11月1日起,江苏省省辖市的外资审批权限由原来的3000万美元扩大到1亿美元,使得绝大多数外资项目可以在地方办结相关审批手续。去年5月,江苏省又试点实施外商投资审批事项“清单式管理、快速化审批”,凡符合规定的外资项目“即来即办、现场办结”,办理时限不超过3个工作日。
“上海自贸区实行清单以外备案制,江苏不具备这样的法律条件,但参照负面清单模式,结合江苏省特点,先在快速审批、‘先照后证’等方面进行探索。”江苏省商务厅外资处负责人介绍说,总投资3000万美元以下的鼓励类和允许类外资项目的申报手续大幅简化,约70%外资项目因此获益。“一旦上海自贸区的经验‘溢出’推广,我们就能及时复制,更好服务外资企业。”
本报记者 梅璎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