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贸试验区一系列的制度创新,为实体经济营造了更便利的营商环境,使自贸区不但成了将海外企业“引进来”的“指南针”,也成了国内企业“走出去”的“桥头堡”。
昨天,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境外投资推进暨服务联盟成立大会举行。记者从大会上获悉,自贸试验区成立两年来,对外投资规模成倍增长,其中截至今年9月24日,自贸试验区对外投资额为139.23亿美元,相比去年全年(41.868亿美元)增长了2倍。
5天投资基金“出海”
自贸试验区成立后,上海市政府出台了自贸试验区《境外投资开办企业备案管理办法》以及《境外投资项目备案管理办法》,允许企业境外投资采用备案制,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打开了通途。
去年3月15日,弘毅投资通过自贸试验区跨境投资平台,成功向外投资1.86亿元人民币,与苏宁电器共同收购PPTV,成为自贸试验区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出海”的第一单。弘毅投资上海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从自贸试验区“出海”速度快、服务好,最快只需要5天时间,就能走完过去几个月的审批流程,“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85天完成并购私有化
如今,过去“不可想象”的情况正逐渐“遍地开花”。东方弘泰是东方证券旗下的私募股权基金管理公司,2014年9月在自贸区成立。进入自贸区后,东方弘泰在中国概念股退市回归、跨境并购领域快速突破,先后投资盛大游戏、并购中国手游等美国上市公司,推动其私有化并回归国内市场的进程。
“短短1年的时间里,东方弘泰利用自贸区快速便捷的对外投资政策实现了资金快速划付出境,累计对外投资超过10亿美元,这样的速度在过去是难以想象的。”东方弘泰投资管理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马云涛同样感慨多多,“尤其是并购私有化中国手游项目,从发出并购邀约到完成私有化退市只用了短短85天,创造了纳斯达克中国概念股私有化的最快纪录。”
自贸试验区境外投资发展有多快?市商务委有关负责人用数字做了最好的说明。两年来,自贸试验区境外投资制度不断创新突破,投资规模成倍增长,中方累计对外投资额已达到184.39亿美元,其中2015年投资额比上年增长2倍。累计对外投资项目607个,主要投向美国、澳大利亚和中国香港等42个国家和地区,涉及信息技术、房地产、生物医药、商务服务等多个领域。
3日拿到备案证书
这些不断“创纪录”的跨境快速投资和上海自贸区的制度创新和行政审批效率提高密不可分。上海自贸试验区管委会副主任、浦东新区副区长简大年介绍,当前自贸试验区境外投资主要有3方面的优势:
一是投资便利。自贸试验区成立后,在全国率先实施境外投资备案管理,将原来需要耗费数月的多部门、多流程审批手续,简化为“一表申请,一口受理”,企业在3个工作日内就能拿到备案证书。目前备案范围已覆盖至整个浦东新区。
二是融资便利。上海自贸试验区取消境外融资的前置审批,在自由贸易账户分账核算管理框架下,企业和各类金融机构可以自主从境外融入低成本资金。目前已有多家银行通过自由贸易账户,为“走出去”企业海外分支机构的经营和并购等提供了融资服务,支持其海外业务发展。
三是模式创新。自贸试验区创新突破了股权投资基金的出海之路,助力企业收购全球范围内的潜力资产、开拓国际市场,其中不乏民营企业与央企合作出海的案例。同时,区内金融机构也积极开展跨境投融资业务,包括内保外贷、跨境并购和项目贷款、跨境资产管理和财富管理等。
据悉,目前自贸试验区境外投资已从设立之初的第一阶段,即以投资管理体制改革为核心的1.0版本,境外投资制度审批改备案、突出投资管理便利化;发展到第二阶段,即以金融改革为核心的2.0版本,实现境外投融资便利化。如今正计划启动第三阶段,即以构建境外投资管理服务链为核心的3.0版本,推动境外投资逐步与国际接轨,打造更加完善的境外投资政策支持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