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家和上海市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国务院和上海市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策部署,依据《上海高考改革方案》提出的建立职业教育“文化知识+职业技能”的升学考试模式,本市启动制订《中职学生学业水平评价办法》和《中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办法》,目的是适应新一轮高考改革趋势,根据职业教育特点,搭建中等职业教育学生升学、就业和发展“立交桥”,支撑服务职业教育学生终身发展,培养国家和区域发展亟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两个文件面向全社会公开征求了意见,经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定。
《中职学生学业水平评价办法》
规定本市中职学生学业水平评价包括专业技能学习成果记录和公共基础课程学业水平考试两个方面。其中:专业技能学习成果记录主要反映学生在校期间专业技能掌握情况和运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过程中引入社会评价,重点记录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获得的与专业技能学习相关的职业技能水平评价等。公共基础课程学业水平考试主要包括语文、数学、英语和信息技术基础四门课程,语文、数学和英语3门科目分设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其中合格性考试为学生必考,等级性考试为学生选考,考试形式采取分卷合场、一次完成。信息技术基础科目只设合格性考试,且为学生选考,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计算机操作员(五级)》的学生,可直接认定为成绩“合格”。
《中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办法》
突出职业学校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明确把4个方面纳入评价范围:一是品德发展与公民素养,重点记录学生遵守日常行为规范,参与志愿服务(公益劳动)、军事训练、国防民防活动、党团活动、社会文化活动、日常行为规范等情况。二是修习课程与学业成绩,重点记录学生学习态度、学习表现、学习能力、公共基础课程学习成绩、专业课程学习成绩、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等情况。三是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重点记录学生校内实训情况、顶岗实习情况、专业课程考证情况、参与各级各类技能大赛表现、创造发明、专利等。四是身心健康与艺术素养,重点记录性格特点与人际合作、日常锻炼习惯、体质监测评分、运动经历与水平、艺术实践经历与水平等。2018年起,本市在推动高等学校自主招生、学校推荐就业与用人单位录用等环节开始使用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综合素质评价信息。为保障评价的客观性,本市将启用全市统一的中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管理系统,明确中职学校作为信息录入主体,采用客观数据导入、中职学校和社会机构统一录入,学生提交实证材料相结合的方式,客观记录学生的学习成长经历。
以上两个文件的全文,可登录“上海教育”网(www. shmec. gov.cn)查阅。此外,市教委还将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网站、微博微信等途径,积极做好相关政策的宣传解读和咨询服务工作。
【专家点评】
评价方式改革
将让学生发展更有后劲
《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业水平评价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实施办法》)的出台,意味着从2015年起,上海中职学生除了接受专业技能的评价外,还将迎来公共基础课程考试的评价。我认为,这是促进中职校内涵发展、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举措。职业教育要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必须要重视提高文化基础水平,有了扎实的文化基础,才能帮助学生适应高速变化的社会,才能确保学生将来发展的后劲,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中职实施学业水平评价,将给学校带来积极的影响。
提高学习动力
按照以往的情况,中职学生一般要进入3年级才会选择将来的发展方向,所以刚入中职阶段往往漫无目标,在缺少学业压力的情况下,往往会产生学习懈怠,甚至有厌学情况的发生。《实施办法》公布后,有了公共基础课程全市统考并且将来作为进一步深造入门的条件,将促使学校和学生进一步增加紧迫感,将激励学生在一年级时就确定发展目标,把目标设定提前。
提高教学效果
中职文化基础课课程标准早已颁布,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一些学校一味强化技能培养,却将文化课边缘化,文化课的质量很大程度上依赖教师的自觉。实施公共基础课程全市统考,将有力地改变这一现状,在市教委统一的教研指导下,任课教师将进一步明确职教课改的理念,明确所任课程在中职生培养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认真贯彻实施课程标准,使中职课改成果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层面。
强化监控考核
实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业水平评价后,学校在实施教学计划时可望有效缓解在第三年学生参加高复升学和企业实践的矛盾,确保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环节的时间,从而保障人才培养方案的完整实施。在解决了这一矛盾之后,学校可以保障文化基础课课时,放手抓好文化基础课的质量监控,对于班级管理和教师的评价考核也有了量化的依据,将有助于中职校聚焦内涵质量,将教学质量管理进行到底。
上海市工商外国语学校校长 高国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