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蒋风,浙江金华人,教授。曾任浙江师范大学校长,儿童文学研究所所长。国际格林奖评委,国际儿童文学研究会第一名中国籍会员,亚洲儿童文学学会共同会长,马来西亚儿童文学学会顾问。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创会人、顾问。全国师范院校儿童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金华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
70余年来一直致力于儿童文学创作、教学、研究,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专著、编著50余种。主要研究方向为儿童文学基本理论和儿童文学史,曾获得全国、省级奖10多项,并获得浙江省人民政府颁发的“优秀少年儿童工作者”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发给的特殊津贴。2011年,荣获第十三届国际格林奖。
日前,第二届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揭晓,“年度作家奖”颁给了儿童文学理论家蒋风。刚刚过完自己的90寿诞的蒋风先生,鹤发童颜,桃李满天下。曾担任浙江师范大学校长的他,培养出了许多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理论家,离休后依然为儿童文学的推广奔走。
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年度作家奖,并不是蒋风获得的第一个国际奖项。早在2011年,86岁的蒋风就成为了第一个问鼎国际格林奖的中国人。该奖评委会认为,蒋风教授是中国儿童文学界的先行者和集大成者,还是一名具有开创性的活动家,他的许多创新性举措以及所取得的成就,不仅填补了中国在这一学科上的空白,使得中国的儿童文学理论研究跻身世界一流水平,并且推动了中国儿童文学整体的进步。而对于自己这次获得“年度作家奖”,蒋风谦逊地说道:“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儿童文学教师,做了一名儿童文学工作者应该做的事。”
A 童年的阅读影响一生
“童年的阅读会给一个人带来非常大的影响。”这句话很多儿童文学作家和亲子阅读推广人都会说。在蒋风口中道来,却是别有一番深意。
至今蒋风依然记得给自己带来很大影响的第一本童书《爱的教育》。那是在小学三年级,蒋风遇到了一位很好的班主任斯老师。这位斯老师虽然是数学老师,却每周都会给班级安排一堂故事课。故事的内容就来自《爱的教育》。斯老师花了一个学期把这本书里的主要故事都讲了,到了期末的时候开了一个“命名”班会,用书中的人物来命名班里表现优秀的学生,于是就有了勤劳的“裘里亚”、正直的“卡隆”、勇敢的“马尔柯”、善良的“西西里”……可是,直到下课,蒋风也没有听到自己的名字。他委屈得几乎要掉下眼泪。细心的斯老师察觉了蒋风的情绪,下课后他把蒋风叫到办公室。一到办公室,斯老师就跟蒋风道歉:“今天,老师实在太粗心了,怎么把你给忘了呢?其实,你比‘裘里亚’更勤劳,比‘卡隆’更正直,比‘马尔柯’更勇敢,比‘西西里’更善良!”斯老师从办公桌的抽屉里,拿出了那本《爱的教育》,对蒋风说:“斯老师把自己最心爱的一本书送给你,请你原谅老师!”
蒋风说,是这位老师和这本《爱的教育》冥冥中影响和改变了自己的人生选择。
好书带给人积极的影响,坏书带来的破坏性一样不容忽视。
在成为教师之前,蒋风曾是《申报》驻金华的记者,一次,《申报》上刊登的一条新闻引起了他的注意,那条新闻说的是有3个少年因为看了内容荒诞的连环画,结伴到四川峨眉山修仙学道,最后自以为成仙能飞升,跳崖身亡了。这条新闻对蒋风震动很大,“我当时就感到,儿童文学对塑造孩子的人格和心灵太重要了。我应该写一点东西让孩子们看,让他们从中受到好的影响。于是,我开始琢磨儿童文学创作和教育。”
B 学生占据了儿童文学理论界半壁江山
新中国成立后,蒋风进入浙江师院(后来的杭州大学)工作,成为新中国最早开设儿童文学课的人之一。要讲课,却没有教材,蒋风就自己编写教材,从中外文学遗产中一点点搜寻、整理,花了两年时间完成了一本教材。
1978年,蒋风开始招收儿童文学研究生。“我最欣赏的学生招不进来。那个学生是学俄语的,但我们的研究生考试,要求考英语,结果他的专业课成绩都在80分以上,英语却是零分。”蒋风说,为了这个事情自己奔走多地争取,最后,还是遗憾地错过了这个学生。
无论是给本科生开课,还是带研究生,蒋风都非常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他总是以科研带教学,找课题与学生一起来完成,鼓励学生在校时就出成果。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的教授周晓波曾是蒋风的学生,并且在毕业后留校跟随蒋风一起工作。至今,她依然记得自己大三时,蒋风在中文系开设“儿童文学”选修课,为学生们系统地讲授了儿童文学的基本原理和历史发展,并且还在选修课的同学中组织了“儿童文学兴趣小组”。“蒋先生指定我担任兴趣小组的组长。他让我们课余时间经常下小学和幼儿园去体验儿童生活,组织孩子们搞一些文学的兴趣活动,并从中积累儿童文学创作的素材和增进对儿童读者的了解。那时候,参加兴趣小组最积极的两位:我和谢华,后来都走上了从事儿童文学事业的道路。”
如今,蒋风的学生们几乎占据了大陆儿童文学理论研究的半壁江山:吴其南、王泉根、汤锐、方卫平、周晓波、韩进、杨佃青、马力……一个个都已成为了知名的学者、教授或编审;还有成为全国知名作家的谢华、汤素兰、盛子潮、何蔚萍、王铨美等等。
C 免费开班带教“非学历研究生”
1994年,蒋风离休了。思维敏捷、身强体健的他,心里还有着一团火,希望继续为儿童文学事业发光发热,将儿童文学的种子散播得更广。于是,他以个人名义创办了国内首家儿童文学研究中心,招收“非学历研究生”。
“不收学费,只要愿意报名的,都录取,完成我布置的作业,通过答辩,就可以拿到结业证书。”蒋风说,20年来,儿童文学研究中心一共招收了五百多人,拿到结业证书的只有五十多人。
10%的结业率,这“非学历研究生”的作业是有多难?蒋风给前来学习的学生布置的作业是:两年内,每月读一本儿童文学作品,写一篇评析;每年写一篇年度论文;两年后,写一篇结业论文并通过答辩。
蒋风设计的答辩会,也与众不同。所有学员都是答辩委员,“一个答辩会,大概有四五十个学员做答辩委员,一起向答辩的学生提问。”
除了开班带学生,蒋风还捐出了许多书。上世纪80年代,很多社会教育机构没有图书室,连简单的阅览室也没有,蒋风捐了几千册私人藏书给两个社会教育机构,帮助成立了简单的阅览室。然而,几年后,他再回来看,发现阅览室已被废弃,当初捐的书也不翼而飞。
“我还是坚持送,但是这一次我不能‘白送’,我要送得有凭有据。”蒋风列了个书单,并要求跟对方签订协议:“这些书是交给你们保管,我要保留所有权,如果你们阅览室关了,要把书一本不少地还给我,少了就要赔。”蒋风说,这样做是希望大家把书重视和利用起来。
如今,蒋风的藏书一部分捐赠给了浙江师范大学图书馆,剩余的部分则通过“蒋风儿童文学家庭文库流通站”,采取流动阅读的形式,让更多的孩子读到好书,享受读书的乐趣。
同行眼中的蒋风: 他是能推动全局的帅才
同为儿童文学理论家,刘绪源与蒋风先生有着特别的渊源。
2011年获得格林奖之后,蒋风首先想到的是推动中国的理论研究,他不辞辛劳,四处奔走,终于在2014年设立了“蒋风儿童文学理论贡献奖”,也是每两年评一人,他的奖金就成为本金之一。刘绪源是这个“理论贡献奖”的首屇得主。“蒋风先生此举,将国际奖和中国奖联结起来,在同行间广结善缘。”刘绪源说。
在刘绪源看来,除了教育和著述,蒋风先生最突出的才干,在于组织工作。他领导浙师大儿童文学研究所期间,在人员配置上很见匠心。他自己长于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研究,他招来的黄云生和韦苇两位教师,一个主攻低幼文学研究,一个主攻外国儿童文学史,两人又颇具儿童文学之外的文学与文化素养,这样整个专业的教学和研究就有了很大的覆盖性和完整性。毕业留校的方卫平长于理论研究,在读研时就显现了理论家的潜质。这四位教授之间,又自然呈现出一种梯队的态势。这种地方,看得出他是既有气派,又有远见的。
刘绪源说:“蒋风先生是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发展中难得的帅才,诚所谓众将易得,一帅难求。但他又不是那种官派的‘帅’,不是占据了什么有权的位置,他的校长也就做了一任(1984-1988),以后就继续做他的教授。他是以自己的努力,尽自己的可能,让儿童文学理论研究得以更好地发展,是凭他的眼光、气派和踏实有为的工作,一点一点地推动了全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