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4:民生调查年终特别报道
     
本版列表新闻
     
2015年11月15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岗位不少,为何大学生
仍走不出“更难就业年”?
张炯强
■ 要找到适合的工作,除了具备相关技能,保持良好心态也很必要  图片由同济大学提供
图 CFP
  一年一度的大学就业季,又来了。

  经历了“最难就业年”和“更难就业年”之后,2016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如何?记者近日在多场校园招聘会现场发现,大学生们的求职焦虑仍未减轻。

  困局

  高校毕业生仍感觉就业难

  “经济下行明显,大企业都减少招聘了,找工作能不难吗”,在同济大学的校园招聘会上,该校环境学院研究生小邢深刻感受到就业市场的严峻形势。在这场招聘会上,与同济优势学科对口的上海城建集团、上海建工集团等大型国企依然参会,但招聘名额大幅减少。同济就业办介绍,往年仅上海建工集团每年的大学生招聘计划就达1000人,今年则降低至500人。

  不仅诸如中移动、中石油之类的央企、国企用人减少,跨国公司、普通外企在招聘会上也很少露面,取而代之的是大批小微科技公司、服务公司,诸如资产管理、市场营销、信息咨询乃至P2P、O2O。小华是同济汽车学院的毕业生,在她的概念里,“大学生就业,就该去国企、外企或者是当公务员”,尤其是985名校的毕业生。她原本计划找一家外资的汽车零件企业,可今年的招聘会上,遍地都是小型的服务企业,已经难觅外企的踪影。小华告诉记者,有两家网络汽车租赁公司看中了她的简历,但是她自己和家长,都希望成为一家外资公司职员,“总不能在一家租赁公司当销售吧”。

  同济大学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徐迅指出,不少同学就业仍执传统、固有的思维,这正是大学生所谓就业难的根本原因。徐迅介绍,此次招聘会共409家用人单位进驻现场,数千个不同类型的职位虚位以待,需求人数达8244人。人才总体需求量与往年同期相比不降反升。事实上,大批新成立的小微企业在招聘会上设摊,求贤若渴,但多数毕业生对它们不感兴趣。同济科技园的一家孵化企业负责人称,毕业生过来首先问“能不能解决户口”,在他们的眼中,微小科创企业不仅解决不了户口,而且还不稳定。这家企业开出万元月薪,很期待校友加盟,却少有人问津。

  岗位

  不挑不拣人人可实现就业

  市教委学生处副处长李长治负责分析全市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他透露,截至10月底,

  共有29000余家用人单位在上海市学生事务中心进行了高校毕业生用人需求信息登记,而2016年上海高校毕业生总数仍保持在17万人左右。这两个数字是什么概念呢?李长治说,这意味着上海面向大学生的岗位供给充足,大学生如果“不挑不拣”,人人可以实现就业。

  大学生就业难,并非总量不足,仍是结构矛盾。岗位摆在那里,学生不愿意、不喜欢;而学生、家长心仪的行业,岗位明显萎缩。李长治分析,今年以来,伴随着经济下行及外贸滑坡,传统制造业、金融业、外贸出口及外资企业,用人需求都在明显下降。与之相反,小微企业、创新企业、服务企业发展迅速,提供的岗位数量大幅增加。

  今年6月底,市教委面对2015届高校毕业生的一项就业调查数据显示,与以往相比,企业平均招聘规模下降,小微企业日益成为主流,超过需求总量的60%,成为毕业生就业岗位提供的主体。国有大中型企业、跨国公司的用人需求有所下降,尤其是化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金融业等下降明显。市教委调研指出,国有大中型企业、外资企业、事业单位当前仍是毕业生就业首选,绝大多数毕业生对小微企业不了解、不熟悉,担心其前景难测,这种用人单位的结构性不平衡,造成了部分学生就业难。

  经济转型,对大学生而言,就要适应就业新常态。何为就业新常态?李长治解读,就是在中国经济转型大背景下,大企业、大集团用人需要将持续下降,国企、外企、公务员将不再是大学生毕业的主渠道,小微企业、众创企业、网络企业才是未来大学生主要的就业方向。

  破解

  再痛苦也要转变就业观念

  截至今年8月31日,上海高校2015届毕业生总体就业率达到96.53%,较去年同期上升0.68%。其中,社会最关心的毕业生签约率:本科生达79.74%,高职专科生达79.03%,研究生达到89.34%。市教委学生处负责人昨天向记者透露这一最新数据时指出,每年都在说“大学生就业难”,其实更多是显现一种社会心态,是面对经济转型、择业观转变的情绪反应。总体来看,大学生就业市场保持平稳。预计,2016年上海大学生就业市场也将呈现稳定态势。

  就业专家则认为,尽管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仍未转变,但迫于现实的用人市场环境,不少人最终还是选择了能够容纳就业人群的小微企业和服务企业。比如,上海最近很火的一家餐饮O2O平台已经吸纳了2000多人就业,其中不少是高校毕业生,其计划未来吸纳2万人就业,可以带动更多大学生就业。

  市教委学生处副处长李长治认为,在经济转型、就业新常态背景下,大学生就业时要做好三门“功课”:其一仍是转变观念,没有什么是大学生不能做的工作,到基层去,可能会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其二,无论选择专业还是工作,都要和自己的兴趣、特点相关,不要为了找一份所谓的“好工作”放弃自己的特长;其三,在校期间,更多地参与社会实践,了解社会,融入社会,才能更好就业。

  李长治说,转型对于大学生就业来说,也许是痛苦的、也是具有挑战的,但是,在转型中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意义重大。经济转型意味着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从这个角度分析,中国大学生不是多了,而是仍有增长空间。大学生普遍就业,可以使具有高素质的人才参与经济建设的各个领域,他们可能是高效率的城管、可能是高智商的营销员,也可能是护理健康师、城市美容专家……当大学生参与到各行各业之中,中国经济将获得质的飞跃。

  本报记者 张炯强

  【民生解读】

  经济转型“逼”大学生转 变观念

  专家预计未来将集中于三大就业  “新高地”

  小梁是某高校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她如今的工作是美国加勒比邮轮公司海洋量子号的一名普通船员,点菜、端盘子上菜,是小梁一天的主要工作,而且一干就是8个月。“大学生当餐厅服务员,很正常嘛,”小梁对记者说,“周围的小伙伴个个都是大学生,不可能人人都坐办公室、都当技术员吧,总要有人从事服务业。”每个月收入万元人民币,作为船员,这份收入不算高,但小梁挺满意的,她看到了这份职业的国际水准和提升空间,“当餐厅服务员也需要知识,在邮轮上英语就是必不可少的,还包括礼仪文化等等。特别是这份职业还能逐级提升,从初级服务员升到一级服务员后,月收入可达3万元以上。”

  伴随中国出境旅游市场的飞速增长,中国游客已经成为国际邮轮市场的主要客源。包括美国、意大利等国多家国际著名邮轮公司纷纷在中国招收船员,像小梁这样在国际邮轮从事普通服务工作的大学生已越来越多,但中国船员依旧不足,市场需求巨大。这一事例从一个侧面证明:经济转型,市场提供给大学生的就业岗位不是少了,在部分产业反而增长迅速。部分毕业生对就业形势已有清晰认识,心态较为平稳,更加珍惜就业机会,就业、择业的心态亦逐渐趋向成熟、理性。

  然而,绝大多数高校毕业生还是在经济转型中迷失了就业方向。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学生处处长徐阳一直负责学校的就业工作,他认为,经济转型正带动各行各业的剧烈调查,从根本上改变着学生的就业预期,而其中的有些变化是学生家长始料未及的。

  高校专业设置滞后

  中国经济转型前,一直靠投资和出口来拉动经济的增长,“三驾马车”中投资是老大、出口次之、消费是老三,而今,消费超越投资、出口已经跃升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经济结构的变化势必带动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转移。而中国高校的专业设置及培养模式,仍延续着传统的经济模式,学生如果仍以“专业对口”来寻找工作,就会感觉明显的就业压力。

  不可能人人当白领

  中国经济转型前,以劳动密集型产业支撑起“世界工厂”。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渐退去,人们发现,中国即将面临劳动力不足的困境。城市的“用工荒”及最近全面开放“二孩”均表明,未来中国孕育着一个巨大的劳动力市场,可以承载更多的大学生就业。但是,这个市场必然是多元的、多层次的,不可能处于同一水平面,换言之,就是大学毕业生不可能“人人皆是白领,人人都坐办公室”,更多的大学生将投向服务行业。对此,媒体宣传不足,学生家长也没有清醒的认识。

  部分专业面临转行

  “十三五”及五中全会均提出“健康中国”“美丽中国”,转型使得原先一些传统的、低附加值、高污染行业发展停滞,就业岗位急剧减少,相关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激增。部分国有大中型企业在经济结构转型过程中都面临着改制重组、减员增效、下岗分流的局面,其吸纳大学生就业的能力明显减弱。而高校中如化工、钢铁、矿石专业的毕业生很多,这些学生面临着转行。

  互联网+使各行各业都面临升级换代,零售业不再是传统意义的商业,餐饮业不再仅局限于饭店,制造业转向智能及工业4.0。这些变化也加剧大学业就业的难度。现在,即便是名牌大学一流新闻学院的毕业生,如果不懂多媒体,也无法顺利应聘到一家媒体。

  专家预计,转型之后,大学生就业将保持新常态,未来大学生就业将集中在三大就业“新高地”:

  ● 其一是小微企业,它们是经济转型、消费经济时代的主要推动力,其中相当部分属于服务行业,当下急缺人才、求贤若渴,但招聘人才困难,留住人才更难的问题普遍存在。国家出台多项措施力求缩小小微企业与“体制内”企业单位间在权益保障、就业稳定性、发展空间等方面的差距,帮助其吸纳更多大学生就业。

  ● 其二是社会组织。根据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一项调查,目前社会组织已吸纳1200万人员就业,如果我国社会组织吸纳就业的比例能够达到国际平均水平,将能提供3000万个左右的岗位。

  ● 其三是自主创业。只有创业才能给国家带来活力。引导和扶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对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意义。创业还具有倍增效应,能带动更多人就业。   

  本报记者 张炯强

  【调查案例】

  昔日“萝卜哥”,今天网上“卖”美食

  大学本科四年毕业后出来做什么?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机械学院毕业生黄琛培选择是服务业。

  今年3月底,位于松江大学园区文汇路上的一家美食广场火了,它的名字叫“口碑美食广场”。广场内十多家餐饮店的菜肴、特色,住在附近的大学生们打开手机便了如指掌,再扫一扫广场内的店铺二维码,同学们不仅能在网上点菜下单,还能享受优惠,于是大家蜂拥而至。目前,广场的日营业额均在10万元以上。为这个美食广场注入活力的正是黄琛培,他和伙伴们创办了一家朋辈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专门在淘宝网上做餐饮,说做餐饮,可不是自己开饭店,而是推广一种全新的餐饮运营方案O2O——即把饭店、美食广场搬到手机上。

  农业创业失利

  两年多前,黄琛培还有个响亮的称号——“萝卜哥”。当时,大三的他来到光大会展中心,帮助河南农民卖萝卜,曾被媒体及网络广泛报道。在校期间,他创办了上海萝卜哥生态农产品有限公司,还曾开办过一家蔬菜实体店。原本卖萝卜,为何今日变成了互联网+餐饮?黄琛培坦言:两年前的创业尽管受媒体关注,也获得了市教委创新创业基金的资助,但是没有成功。他介绍说,农业创业本来就是一个重资金的项目,需要大量投入,同时涉及种植、运输、销售等诸多环节,这对于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来说困难重重。

  没有放弃梦想

  初次创业失利,黄琛培并没有放弃梦想,他敏锐地发现:作为刚毕业生的90后大学生,创业优势何在?只有一个,敢闯敢干、有想象力,他的目光仍聚焦在服务业。互联网+的创业模式,投入少,关键靠创意,餐饮又是普通百姓离不开的,恰恰是大学生合适的创业方向。于是,毕业后的黄琛培没有求稳找工作,选择了再度创业,O2O餐饮运营方式正是他主打的创新产品。

  黄琛培创办的“朋辈网络”成立于去年7月,公司由起初4人的规模,通过一年多的努力,发展为一个拥有25人团队、服务上海市5个行政区域、目前市内服务范围最大涵盖商家最多的网络餐饮平台服务商。

  转变带来成功

  公司做些什么?黄琛培说,“就是将传统的餐饮企业引入互联网,进入口碑外卖平台。”“口碑外卖”让传统的餐饮服务变成商品,让买卖双方通过手机可以直接交易,一来给消费者带来便捷和优惠,二来优化餐厅的服务,提高餐厅的工作效率,以此来创造更多的价值。

  黄琛培的创业有点类似滴滴打车的营运商。他介绍,通过“口碑外卖App”,消费者可以更加轻松快捷地获取周边餐厅的信息以及优惠。手机轻松点两下,外卖就会送上门。

  松江文汇路上的“口碑美食广场”原名“荣祥美食广场”,在引入互联网概念前,这里相比文汇路上其他美食天地,完全不起眼,里面的餐饮商家来一批又换一批,能坚持下来的非常少,流失率非常高,为此广场业主焦虑万分。黄琛培团队的到来,将O2O带到了松江大学园区,此后,该广场重新开业,20间商铺就被一抢而空。开业第一天,广场里所有餐厅营业额都超过了5000元,有的甚至破万,当天广场里的手机订单超过了1500个。“互联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这次成功让我们看到创新的动力,”黄琛培告诉记者,“朋辈科技力求在未来通过精准的数据分析,向为更多的优秀餐饮企业提供更多更优质的代运营服务,帮助餐饮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下通过餐饮O2O迅速成长,提升营业额,打造客户信得过的餐饮品牌。” 

  “经济在转型,大学生的就业模式也要转型”,这是黄琛培返回母校时给学弟学妹讲的一句大实话。他认为,时代变了,大学生毕业生已经不可能人人都坐办公室,有时候,开一家网店,出一个新点子,也许才是最好的就业方式。不要拘泥于专业,放下架子,就能轻松实现就业。 

  本报记者 张炯强

  【口述实录】

  女研究生的西部就业手记

  年轻时选择吃苦就是选择收获

  吴娜

  女,2013年6月毕业于复旦大学外文学院,英语笔译专业研究生,当年7月成为甘肃省定向选调生,8月分配至武威市公安局,8月底到武威市凉州区松树乡挂职副乡长至今。

  “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我还清楚地记得在复旦校园里看到这条横幅时内心激昂的情绪。2013年的盛夏,背负着母校的嘱托,国家的希望,我成为甘肃省定向选调生,第一次踏上陇原大地。

  初到村中开展工作,语言是一个很大的障碍,连猜带蒙我只能听懂一半,严重阻碍了我与当地群众的交流。于是,下班后我在网上搜看当地的方言视频,一个星期后基本能听懂本地方言,现在也会说上几句了。

  去年夏天的一个周末,受持续降水和暴雨影响,我联系的村子遭遇山洪,沿山多户人家出现房屋坍塌险情。接到汛情通知后,我和值班人员及村干部立即组织村上党员干部群众20多人到防洪一线。我挽起裤管趟进洪水,像女汉子一样和一群男干部们拼命堵沙袋、堵决口。老支书说:“党员干部是干啥的,就是在这个时候先干一步,就算人摞人也要把水堵上”。让我真切感受到一位老党员对党性的深刻理解。连续奋战了六个小时,我身上布满了汗水和泥沙,筑起的堤坝终于把洪水引向了泄洪渠,群众的房屋保住了。

  我分管新农保的征缴工作,到村上宣传养老保险政策,动员群众参保时,有个村民问我:“我今年58了,说参保后到时政府要给我们发钱,那为啥先问我们要钱,反正到时要发钱,政府就把我们要缴的那部分直接扣掉得了。”我解释:“你要在银行吃利息也得先把钱存进去吧,这么多老人全靠政府能发得起吗?大家都不参保,政府就是想做好事也不可能。”然后,我把养老保险的运转方式和参与好处通俗易懂地给乡亲们说了一遍。经过宣传、发动,年终全乡参保率达100%。

  大学生当村官,优势何在?意义何在?我觉得最重要的是知识。现在武威全市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经济林,我所联系的村栽植核桃树,技术要求栽树的沟道应该是南北走向,我发现有一块两亩左右的地开成了东西走向,要求作业人员重开,他觉得我太较真。我和他耐心解释:“按照我们这边的地形特点,南北走向是有科学依据的,利于植物透光、通风,提高成活率和长势,你现在给人家开成了东西向,一时省了事,但到时受损的是种这块地的老百姓。”

  两年来,我在西部最大的感受是,这里太需要大学生,也缺少大学生。基层生活环境相对艰苦,工作环境相对复杂,但这是长经验、增才干、炼品格的最佳舞台。青年时代,选择吃苦就选择了收获,未来,必有大的发展空间。

  本报记者 张炯强 整理

  【民生建言】

  职业教育引入高等教育各层次

  “职业教育不仅仅就是中专和高职,它应该涵盖高等教育的各个层次,包括本科、研究生。建成一所职业教育为特色的全日制本科高校,这就是二工大的定位。”这几句话,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校长俞涛上任后说了整整3年,终于在全校达成了共识。

  说起每年都要聊起话题“大学生就业难”,俞涛认为,根源是高等教育的定位出现了偏差。“包括许多教育工作者甚至是高校的负责人,长期以来都把职业教育与低学历挂钩,而到本科以上,包括硕士、博士的培养,都划入了精英教育及学术的范畴。”所以,我们的本科乃至研究生教育,往往千篇一律、与就业市场脱节。俞涛说,不能责怪学生总是把就业局限在国企、外企、公务员上,如果我们的大学校长、教师仍以传统的思维在办学、在教书,怎么可能要求学生转换就业观念呢?

  俞涛介绍说,在教育发达的国家,职业教育占据核心地位,除了少数的学术型毕业生之外,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职业型学生,不仅拥有职业型本科,还拥有职业型硕士、职业型博士,为各行各业所用,值得我国借鉴。

  在二工大这样一所传统的工科院校,如何实施他的职业教育计划?第一招,降学分。本科生总学分从200分降至150分,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参与社会实践、走进企业生产的第一线。第二招,改革专业设置。传统的工科学科设置,对接的是传统的经济模式。经济转型,学科建设要跟上转型节奏。二工大将原有机械工程、电子工程、企业管理等专业,合并成立了智能制造学院,在今年的春季高考招生中,受到家长、考生的追捧。第三招,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俞涛说,“老师们要既能上讲台,又能下车间,这是我们对于老师的标准。”他一再强调,职业教育为核心的高等教育不能再是闭门造车,而要充分对接产业、人才市场的需求。

  “我希望,未来每个二工大的毕业生都具备三个职业素养”,俞涛介绍,其一是职业技能,本科生、研究生不仅有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还要有职业资格认定证书,马上就能被用人单位所用。其二是职业信用,毕业生必须有敬业意识、职业意识,做酒店的能终生从事服务行业、做机床的能终生热爱这份职业,工作不挑三拣四,更不会朝三暮四。其三是国际视野,在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懂得国际惯例、通晓各国文化礼仪。俞涛自信地说:“具备上述三个职业素养,毕业生找工作不用愁。”     本报记者 张炯强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巴黎系列恐怖袭击事件特别报道
   第A03版:时政·要闻
   第A04版:民生调查年终特别报道
   第A05版:民生调查年终特别报道
   第A06版:读者之声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街拍/目击
   第A09版:文体汇
   第A10版:聚焦/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人物
   第A12版:动态/文体汇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家装专版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广告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阅读·连载
   第B06版:都市专栏/星期天夜光杯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国学论谭
   第B08版:译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新智
   第B10版:百姓纪事/星期天夜光杯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闲话
   第B12版:快乐作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C01版:金色池塘
   第C02版:晚晴风景/金色池塘
   第C03版:金色池塘/长命百岁
   第C04版:银发社区/金色池塘
岗位不少,为何大学生 仍走不出“更难就业年”?
新民晚报民生调查年终特别报道A04岗位不少,为何大学生
仍走不出“更难就业年”?
2015-11-15 2 2015年11月15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