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西方干预引发恐怖主义泛滥
网络助推“革命”强化“圣战”
问:为什么近来恐怖活动那么猖獗?
答:2011年上半年以来,中东地区的剧变和动乱导致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形成新一波狂潮,并向全球迅速扩展,其中打着伊斯兰“圣战”旗号的极端、恐怖团伙急速膨胀,形成了“伊斯兰国”这样以“国家”形态出现的庞大恐怖组织。这一波恐怖狂潮的根源主要在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对伊斯兰国家实施的军事干预和推行的“网络革命”。
9·11事件以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先后对阿富汗、伊拉克、利比亚进行了直接的军事干预,接着又将武器弹药提供给叙利亚的反对派,支持他们推翻巴萨尔政府。美国的无人机在巴基斯坦、阿富汗等地狂轰滥炸,使大量无辜平民伤亡。同时,美国、西方又通过网络在他们不喜欢的国家,特别是伊斯兰国家推动“颜色革命”和“政权改变”,对伊斯兰主流意识形态形成巨大冲击。所有这些,引起了穆斯林世界的愤怒和反抗,也为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的发展和扩散创造了有利条件。当然,极端主义、恐怖主义本身意识形态化的加强也是一个重要原因。9·11事件后,将许多新生的极端、恐怖分子凝聚在一起的便是日益强化的“圣战”意识形态。一些极端组织宣称暴力是清除“邪恶异教徒”的重要手段,“圣战者”死亡后可在天堂受到欢迎。许多人本来对美国、西方有看法,特别是那些被边缘化的群体和涉世不深的青少年,便受“圣战”理论的诱导走火入魔。专家就此指出,意识形态在恐怖组织招募和训练新成员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互联网则可将“圣战”意识形态迅速传播。
此外,美国、西方出现的反伊斯兰事件(如《沙尔利周刊》侮辱伊斯兰事件),美国、西方在反恐、人权、核扩散等问题上的双重标准,俄罗斯以军事手段打击“伊斯兰国”等,也是反美、反西方甚至反俄思潮上升的原因,而这股潮流中的一些势力便走向了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于是便出现了巴黎恐怖袭击等一系列事件。
2
巴黎系列恐袭发出严峻警示
大城市加强反恐建设很急迫
问:巴黎系列恐怖袭击的发生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巴黎系列恐怖袭击向我们发出了严峻的警示:大城市加强反恐机制建设刻不容缓。反恐机制主要由4个部分组成:
一是防范预警机制,其目标是尽一切可能监控恐怖主义集团的活动,以事先阻止恐怖袭击的发生,在恐怖攻击即将发生时则要尽快向公众发出逐步升级的警报。
二是快速反应机制,一旦恐怖行动发生,应采取迅速而强有力的措施消除或遏制其产生的根源性因素,削弱其扩展性,促其尽快解决。
三是后果控制处理机制,在恐怖行动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其达到高潮之时,要全力以赴地抑制其破坏性,尽可能减少其造成的损失,并在恐怖事件结束后努力使形势恢复到正常状态。
四是公众动员教育机制,重点是在民众中加强反恐知识普及,反恐技能培训等,以提高全民的反恐意识和应急自救能力。从这次巴黎恐怖袭击看,法国的反恐防范预警机制是有欠缺的。目前最难防范的是“独狼”式恐怖袭击,但这次巴黎恐袭却是“伊斯兰国“周密策划、多点同时进行的大规模行动,法国相关部门应该可以通过监控电话电邮、线人密报、国际情报交换等途径获知蛛丝马迹。然而,实际情况正好相反,这是令人不解的。当然,法国的快速反应机制和后果控制处理机制还是十分出色的,在几天之内就击毙了这次恐袭的策划人,并抓获了大部分恐袭参与人。
目前,包括中国在内,世界各国都在加强大城市的反恐机制,特别是防范预警机制,重点防范高科技恐怖袭击和“独狼”式恐怖袭击,尽一切可能预先阻止恐怖袭击的发生,这可能是巴黎恐袭提醒我们的最重要的事情。
3
国际反恐统一战线倡议获“顶”
多管齐下综合治理才能根治
问:目前的国际反恐联盟存在什么问题?是否应进一步加强和升级?
答:9·11事件导致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都参加到一个反恐国际联盟之中,这在人类历史上是史无前例的,也是这些年来国际反恐合作取得进展的原因。然而,目前国际反恐合作的发展仍然受到诸多干扰,面临着一系列障碍。
首先,国际社会对恐怖主义、恐怖组织、恐怖分子的认定标准尚没有达成共识,导致双重标准或多重标准的出现,严重影响了国际反恐斗争的深入发展。
其次,各国在反恐问题上存在明显的利益差异。如一些国家并没有面临直接的恐怖威胁,参与国际反恐合作的意愿不强,只想在反恐问题上“搭便车”。还有些国家则担心恐怖组织的报复,对参与国际反恐联盟畏首畏尾。这些均严重影响了国际社会在反恐合作方面的积极性。
再次,全球反恐合作受到某些大国、特别是美国以反恐求霸权战略的干扰,美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便是一例。2003年3月,美国不顾国际社会的普遍反对,打着“反恐”旗号,撇开联合国发动了伊拉克战争,结果使反恐联盟分裂,导致全球范围极端势力和恐怖主义再掀恶浪,形成“越反越恐”的态势,“伊斯兰国”的崛起便是其恶果之一。
第四,国际反恐合作仍然对综合治理重视不够。美国学者约瑟夫·奈指出,美国反恐战争“首要的错误在于过分强调单纯军事行动的作用。”恐怖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具有深刻的根源,如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不满、极端民族主义和宗教极端势力鼓动的激进情绪、南北差距和贫富分化引起的社会动荡、历史遗留问题和现实权益之争互相交叉导致的冲突等等,都是恐怖主义势力赖以滋生和发展的基础。然而,目前各大国往往只是以军事行动、特别是狂轰滥炸来打击恐怖组织,而没有致力于综合治理,从而制约了反恐合作的广度和深度。
应该看到,巴黎恐怖袭击事件、俄罗斯班机被恐怖分子炸毁、马里发生的人质被杀害惨剧等等,使国际社会痛感恐怖主义是人类的公敌,这为国际反恐联盟进一步加强和升级提供了极好的机遇。俄罗斯关于建立国际反恐统一战线的倡议已经得到了法国和欧洲多国的支持,美国的反应也是积极的。联合国安理会11月20日一致通过决议,呼吁组成国际反恐统一战线,将使日益扩大的反恐联盟更具国际公认的合法性。必须指出,这样的反恐联盟应该在联合国主导之下,而不应由某个国家“领导”。可以预计,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国际反恐联盟,对“伊斯兰国”等恐怖组织的军事打击近期会大大加强。不过,从长远看,国际反恐联盟只有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多管齐下,通过综合治理,实现标本兼治,消除导致恐怖主义产生的土壤,才能从根本上铲除恐怖主义。
4
中国面临四个方面恐怖威胁
将更积极参加全球反恐合作
问:中国是否面临严重的恐怖威胁,应该如何参与国际反恐合作?
答:中国面临的恐怖威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境内外极端恐怖势力互相勾结,联手在中国境内发动暴力恐怖袭击。在新疆从事分裂、恐怖活动的“东突厥斯坦伊斯兰运动”(“东伊运”)被列入国际恐怖组织名单后,其部分成员成立了“突厥斯坦伊斯兰党”(TIP),积极策划、组织中国境内的暴恐行动,并通过光盘和网络等宣传宗教极端主义和“圣战”思想。近年来在新疆、北京、昆明、广州等地发生的暴恐事件,背后均有“东伊运”的黑手。该组织还极力将其在新疆的分裂、恐怖活动纳入到全球“圣战”之中,并组织人员前往叙利亚、伊拉克进行“圣战”。“伊斯兰国”、基地组织等恐怖组织的一些领导人也公开支持“东伊运”的暴恐行动。其二,极端、恐怖组织对中国在世界各地的人员采取暴力恐怖行动。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政府机构、企业事业单位派人员走出国门,从事对外交流、合作、投资、工程建设等各方面工作,成千上万的中国外交官、维和人员、留学生和旅游者更是遍布全球。于是,暴力恐怖分子的魔爪也伸向他们。仅2004年一年,就有14名中国工人和技术人员在阿富汗、巴基斯坦被暴恐分子杀害。在此前后,还有多名中国军人和工程技术人员在约旦、菲律宾、尼日利亚、苏丹、索马里等地的恐怖袭击事件中遇害。几天前,噩耗再次传来,一位中国公民在伊拉克被“伊斯兰国”杀害,三位中国企业高管在马里首都巴马科恐怖袭击事件中遇害。习近平主席强烈谴责这些暴行,要求加大投入和保障,确保我国公民和机构安全,并表示中国将加强同国际社会的合作,坚决打击残害无辜生命的暴力恐怖活动。
9·11事件以来,中国一直积极参加全球反恐合作。中国的参与可分为几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中国参与和促进全球范围的反恐合作。首先是支持联合国在国际安全、反恐合作中发挥主导作用,努力推动构建国际安全、反恐合作的法律体系。如支持和签署联合国通过的一系列反恐决议和条约,积极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加强在打击制毒贩毒、打击海盗方面的国际合作等。第二个层次,中国参与和加强区域性的多边反恐合作。主要通过上海合作组织、二十国集团、金砖国家、亚太经合组织、亚欧会议、东盟地区论坛等机制积极推动多边反恐合作。如上合组织的反恐机制,特别是大型活动安保合作机制在确保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索契冬奥会等顺利举行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泰国、缅甸、老挝四国在打击贩毒暴恐集团方面密切合作,保证了湄公河航运的安全通畅,等等。第三个层次,中国努力建立和发展双边反恐合作。如:中美现在已建立了中长期反恐对话与合作机制,最近还举行了联合搜救和反海盗演习;中俄不但建立了高层安全、反恐工作联委会,多次进行大型联合反恐演习,还在情报交换、打击跨国暴恐活动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中国和印度刚刚发表了有关反恐问题的联合声明,建立了公安部长/内政部长合作机制,决定在反恐、打击跨国犯罪等领域加强合作。
可以预见,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将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反恐合作,在国际反恐统一战线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