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一句话讲述你理解的“中国梦”。
——我们每个人追求并实现自己的梦想,汇集起来就会托起中国梦!
追梦路上,对你帮助最大的人是谁?
——是居民群众,他们不断给我出“难题”,完善我的梦。
你的下一个梦想是什么?
——完善“阳光征收”,用科技和制度保障公开、公平、公正,推动全社会关注、认同“阳光征收”,让居民通过征收得到幸福!
这是3年前的一段采访问答,受访者是全国五一劳动模范、黄浦第一房屋征收事务所总经理张国樑。在申城从事旧区改造20多年,他一天天梦想成真。
这个月,黄浦区2015年旧改目标提前完成,今年累计签约超过5000户;至今年底,全区共启动17个房屋征收项目,实现受益居民超过2.6万户,拆除二级以下旧里房屋33万平方米,顺利完成“十二五”旧改专项规划目标。
这样的旧改效率,如何产生?
说旧改,就得先说说“拆迁”和 “征收”。“拆迁”这个词,太深入人心,以致迄今人们对“征收”还不大适应。翻翻过去10年的报纸,如果要选一个频频亮相的“高频词”,“拆迁”当之无愧。不过,从2011年开始,“拆迁”一词的亮相频率大幅缩水。原因在于:一部旧法规的废止和一部新法规的实施。
中国城市房屋拆迁制度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1991年,我国第一部系统规范城市房屋拆迁行为的行政法规《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实施;2001年,条例修改后重新实施。20年间,全国各地的动拆迁规模空前。城市形态、居住状态,因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混杂其间的暴力拆迁所带来的种种悲怆,也造成了社会关系的急剧紧张。
一部行政法规的是非功过,自有历史评说。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2011年国务院颁布《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随之废止。
与此相关,是两个词语的更替——“拆迁”随旧法规废止而落伍,“征收”随新法规实施而应用。词语变迁,有如社会生活风向标。“征收”取代“拆迁”,是公共事务管理者对权力与权利关系的重新度量,社会治理方式的重大变革也因此产生。
在拆迁条例中,开发商是动迁主体,商业利益的驱使难免造成种种弊病,以致侵犯被拆迁人的基本权利——这也成为这一制度必须重新设计的关键动因。
而在征收条例中,政府是征收主体,公共利益是合法征收的唯一理由,与征收并行的是补偿。而要保障公权不侵害私权,征收过程的一个重要制度设计是:两次征询。一次征询先明确大家“想不想走”;二次征询确认到底“怎么走”,方案能否接受,要听绝大多数人的意见。两次征询都有法定比例,不达比例,暂停征收,等恰当的时候,再说。总归,政府不会违背多数人意愿,在人家不想改变的时候,一定让人家改变。讲道理,不霸道,这就是征收条例所遵循的“法的原则”,让人们对“阳光征收”更有信心。
在二次征询中,签约生效比例为80%-85%。但实践表明,对较大规模的基地,二次征询生效后,仍存在“未签约者”的推进压力,司法裁定强迁是最后的规则;但若事前能有更充分细致地发动,才是应对“收尾瓶颈”最好的选择。于是,最近一年的旧改,特别是在金陵路一带轨交14号线区间段房屋征收项目中,二次征询的签约生效标准升至90%。消息一出,不少居民担心“高标准”难达标。但事实表明,公正的规则,才是效率最可靠的保障,这个项目在19天内签约率即达90%。
同时,不断完善的技术手段,让“阳光征收”更有执行力。目前,在申城,几乎所有的征收项目都离不开“信息查询系统”。这套系统拥有国家专利,开发者是张国樑所在事务所的年轻大学生,这套系统应用几年来,充分演绎了“公开的力量”——来自财政的征收补偿总额,在这里公示;各家各户得到多少补偿,也在这里公示;要知道左邻右舍的情形,可以在这里查询;要知道整个征收最新进展,也可以在这里查询。如此公开,最大限度保证公平、公正,提升了征收的效率。
近年来,申城“旧改经验”源源不断地向全国输出,但申城旧改也还面临不少难题。单单在中心城区黄浦区,“十二五”末仍有二级以下旧里房屋108万平方米,无卫生设施的家庭8.2万户。“十三五”期间,若以每年不低于5000户的推进规模,拆除二级旧里以下房屋将达30-40万平方米,受益居民逾2.5万户。要让规划落地,还有赖于“旧改的效率”。
其实,在城市旧改中,所有梦想更好质量生活的居民,所有正在从事旧改工作的人们,都是“追梦人”——后者是为旧改居民锁定幸福尽一份力,前者是在对制度的信任中加快追赶幸福的脚步;协力同心的结果,就是——旧改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