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北路134弄19号甲,百年老弄堂里一间不起眼的老房子。在2010年代的上海,大概找不出第二个这样的居委会了:低矮的屋顶,破损的墙壁,看上去快撑不住了;通向二楼办公室的楼梯又窄又小,角度没有80°也有75°,边上贴着一张“因楼梯陡滑,上下请拉好扶手”的提示;一间20平方米的“前楼”,摆了6张办公桌,下面还有一小间后客堂,这就是所有的办公场地;小小的亭子间用来堆杂物,门口有一架活动扶梯,通向楼上晒台;老房子没卫生间,居委干部上厕所都到外面的公厕解决。
这就是的杨浦区平凉街道八埭头居委会。
最近,八埭头所在的平凉4、5街坊正在开展旧改征收,二次征询通过的比例已超过90%。八埭头居委会也迎来了最后的日子。
放弃新屋坚守陋室
八埭头是杨浦人耳熟能详的一个地名,位于平凉路,西起通北路东至许昌路。埭,音dài,在沪语里的意思是“排”。19世纪末、20世纪初,杨树浦工业兴起。1908年,天主教会在通北路上,造了八排两层砖木结构的房子,供职员居住,“八埭头”由此得名。此后,周边陆续建成一批旧式里弄,人气日盛,商业也十分繁荣,吃喝玩乐样样有。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前,八埭头一直是杨浦区的“南京路”。
而八埭头居委会1951年就成立了,范围是通北路、平凉路、汾州路、扬州路围成的一个正方形街区,包括“老八埭”和“新八埭”,全部是老弄堂,绝大部分是早期石库门住宅,还有一些私房,挤挤挨挨住着1305户人家,常住人口3500多人。
“你们的办公条件也太差了吧?”面对记者惊讶的眼光,八埭头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刘德庆笑着说:“八九年前,街道给我们另外找了房子,三开间,100多平方米,很正气的,还装修好了。我们考虑到这里没有老年活动室,而且老年人多,就用做老年活动室了。”一旁的主任曹振叶也说:“我们周边居民房子都那么差,阿拉搞得赤刮里新(沪语:簇新),跟老百姓的距离就远了。”
简陋的居委会,墙上却挂满了锦旗、奖状。弄堂小区没有保洁人员,全靠自我管理。居委会请了个清扫工,每月每户收2元清扫费。所有卫生死角都是居委干部清理的。在其他地方已经淡化了的星期四劳动,在八埭头居委会却是雷打不动。这里的老弄堂四通八达,共有23个出入口,无法封闭,并且没有保安。八埭头居民区2011年、2012年连续两年被评为上海市平安小区,靠的是居委干部、党员、志愿者不间断巡逻、摇铃。而那个居委会让出来的老年活动室,是平凉街道所有居民区老年活动室中做得最好的,活动丰富多彩,远程教育在全市都有名。
八埭头居委会的精气神,让人感动。
忙好自己顾好居民
八埭头居委会最后一段时光,格外忙碌。居委会(党总支)共有7位干部:总支书记刘德庆、主任曹振叶、民政干部李妹、卫生干部盛克勤、文教干部章云虎、计生干部尤亚珍、调解兼妇代干部刘党妹。除了刘德庆家不在这里,其他6人都住在这个居民区,而且此次全部列入住房征收范围。
住房征收,对老房子里的居民来说,是事关一家老小利益的头等大事。而对曹振叶等6位居委干部来说,也不例外。他们既要忙自家的征收,又要贯彻落实区里、街道的要求,做好居民工作,个中滋味,“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碰到征收,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尤亚珍是新上海人,家里住房特别困难,自己一家三口、大哥一家、小姑都住在一起;婆婆刚去世,公公还在。一本房卡上,有10个户口。“这么多人,矛盾肯定不得了。”刘德庆暗暗为尤亚珍担心。
家中人少的也有烦恼。李妹一家三口住12平方米的前客堂,家里没矛盾,但新房子选哪里,却让她很发愁。根据杨浦区的政策,每一本产证(租赁凭证)可选一套本区房源。不过,市区房源房价高,李妹一家的补偿款不够。“女儿要上班,不可能住郊区。可是市区房源要自己再拿出好几十万,我们夫妻俩就这点工资,积蓄全部投进去,以后女儿还要结婚,怎么办?”
“我父亲生在这里,我生在这里,我儿子、孙子也都生在这里!”曹振叶住在“新八埭”,家里从82岁的老父亲到4岁的小孙子,四代同堂。这房子要从他爷爷说起。平凉路上的八埭头菜场历史悠久,名气很响。他的爷爷就是从乡下来这里卖蔬菜的,最早用扁担挑,后来生意越做越大,1948年到1952年间发展到用卡车运,他人缘也好,成为卖菜大户。后来改为集体所有制平凉菜场,爷爷成为菜场职工,担任采购大组长,工资有70多元。而他们住的房子就是解放前爷爷拿金条顶下来的。上世纪50年代末,曹家的客堂还曾被街道征用做居民食堂。而曹振叶的母亲宣月娣今年85岁,多年前曾是八埭头居委会的老主任。
现在,除了亭子间和半间客堂,整栋房子住的都是曹振叶一家。这房子在附近居民中算宽敞的,父母住底楼,他和妻子住前楼,儿子一家住三层阁,也有19平方米。他还装了两个电马桶,解决了最麻烦的倒马桶问题。老房子老鼠多,所以家里还养了一只猫。
征收启动后,曹振叶一家也为方案多次商量。他还有两个妹妹,户口也在这里。尽管是租赁房,现在又是“数砖头”,但父母希望他做大哥的照顾照顾妹妹。
主动让步带头签约
好在经过几年的实践,公开公平公正的阳光征收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大家都明白,早签早选房,早走早得益。10月28日,是二次签约首日。10月21日开始预签约,平凉街道专门给居委干部开了次会,希望他们带头签约。当天,就有2人签约了,第二天,又有两人签约。李妹是第二天签的,起初还有个别希望“摒一摒”的邻居对她冷嘲热讽,不过,后来他们也纷纷前去和征收事务所签约了。
刘德庆最不放心尤亚珍。23日那天,她问道:“小尤,你家有点难度的噢?”“我们家昨天就签掉了。”尤亚珍答道。原来,经过反复考虑,尤亚珍和丈夫作出了让步,让大哥家多得一点利益。于是,一家人皆大欢喜。
曹振叶一家是在27日这一天签的。父母希望住在本区,而本区房源价格较高。父母的愿望要满足,手足之情也不能不考虑。最后,曹振叶牺牲了自己的利益,给两个妹妹一部分经济补偿。那几天,父亲因病住院,曹振叶是把协议送到了病床前让父亲签字的。最后,经摇号选房,他选到了双阳路的安置房,三室一厅,尽管还要补贴一部分差价,但老曹还是挺开心的:“毕竟是新房子嘛,地段也好!”
合影留念含泪挥别
一个多月来,居委干部们自家的事情刚刚搞定,又为别人家的事忙个不停。
就拿曹振叶说,他几乎天天都往征收事务所设在基地的办公室跑,晚上直到9点才下班。因为人头熟,好些居民家遇到家庭矛盾摆不平的,都爱找他调解。附近有一户征收居民,是私房,产权人老母亲去世了,现在是共有产。这家共有兄弟姐妹5人,对房产都有继承权。补偿款分配后,几个弟妹希望拿大头的大哥再拿出5万元,分给大家。一时间,大家僵持不下。弟弟对老曹抱怨说,大哥对母亲照顾得不怎么样。老曹对这户居民情况比较了解,就当起了老娘舅:你难得去看一次老人,老人说你好;而天天朝夕相处,反而可能有怨言。大哥照顾母亲十多年,没有一点差池是不可能的,但毕竟母亲主要是他赡养的。你们几个弟妹就不要再纠结了,为了这1万块钱反而影响了摇号选房!弟弟妹妹听了此话,觉得有道理。于是,他们也在27日签约了。最后,这户居民选到了自己想要的位于罗店的房子,对老曹十分感谢。
10月28日是平凉4、5街坊两个基地二次征询签约首日,当天晚上,所有居民干部和数千居民一起,在基地看到“计分牌”上的数字翻到86%,情不自禁地和大家一起欢呼起来。这是杨浦大型旧改基地二次征询签约的新纪录。截至目前,签约率已经达到了92%。
这几天,通北路134弄和许多条支弄内,搬场车、废品回收车穿梭不停。居民们有的在老房子前全家合影,有的卸下门牌号码,有的和老邻居最后一次聚餐……再过几个月,老弄堂将不复存在。
刘德庆告诉记者,弄堂里的房子大概春节前就要开始陆续拆除了。居委会大概还要再坚持半年到一年。在这最后一段时间里,居委干部依然坚守岗位。对于在这里生活了大半辈子又工作了这些年的他们来说,心情格外复杂。他们含着泪水依依不舍地送走了熟悉的居民,同时也期待属于自己的美好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