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未来十余天的谈判中,各缔约国将主要就两方面进行协商:一是控制未来全球温度升高,二是适应这样幅度的升温,并帮助缺乏能力采取措施的国家找到融资方式,走低碳发展道路。在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发达国家曾承诺,到2020年每年向发展中国家提供1000亿美元资金援助,帮助后者应对气候变化。发达国家应如何履行承诺,2020年后应对气候变化资金援助的规模与来源有哪些,也将成为大会各方争论的焦点。
主办国法国希望此次气候大会能够达成一个“具有法律约束力并适用于各方的”全球减排新协议,目标是控制全球升温与前工业化时期(1850年左右)相比不超过2℃。协议将提出一个向有能力应对气候变化的低碳社会和低碳经济转型的整体框架,并在一定程度上确定2020年后,国际社会应如何分担和解决气候变化带来的责任。为此,法国将在各缔约方之间协调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之间的减排承诺,在不同的利益诉求和制度间寻求平衡、缩短各方观点距离,使协议得以一致通过。
法国政府曾多次表示,巴黎气候变化大会将是法国有史以来举办的规模最大的国际会议。从年初至今,法国多名内阁政要已在全球展开马拉松式的气候外交,国内先后组织了多场非正式部长级协调会议,以沟通各方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立场。在议程上,法国吸取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的教训,安排与会的各国领导人在大会首日出席,以增强气候谈判的政治动力。
2014年11月,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人类活动而导致气候失常是无可争辩的事实,全球范围内已经感受到了由此产生的重大影响。目前状况将导致气温升高超过2℃的可容忍限度,这对生物多样性、粮食安全和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截至目前,至少160个国家在会前已经提交了国家自主贡献文件,反映出各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的共识正在凝聚。而巴黎气候大会能否协调各方诉求,达成一项抑制全球变暖、公平且具有约束力的多边协议,为2020年后国际气候治理描绘新版路线图,令人关注。(蔡菲菲 范婷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