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发展空间
“戏曲·呼吸”首届上海小剧场戏曲节旨在发掘戏曲的市场潜力、探索其发展空间,在继承和借鉴中寻求适合戏曲的创新之路,从而搭建起三大平台——青年戏曲人才展示平台、青年戏曲观众培育平台、全国戏曲界及跨界的合作交流平台。本届小剧场戏曲节共收到来自全国9个省市和地区的32个报名作品,涵盖12个戏曲剧种,最终有6部作品入选。其中《十两金》《夫的人》《碾玉观音》《御碑亭》等剧目场场爆满,且均在演出前两周即宣告门票售罄。
挖掘人才潜能
在此次入围的剧目中,青年团队的涌现令人眼前一亮,如《碾玉观音》剧组中李卓群等主创人才均为80后,而多数演职人员均为90后;《夫的人》剧组启用青年80后导演俞鳗文、青年演员罗晨雪、谭笑挑梁,《御碑亭》剧组以明星演员阵容衬托85后编剧张婧婧。《十两金》剧组出现了三个“客串”:资深宣传主管高源担任编剧,著名坤生演员王珮瑜担任制作人,著名丑角演员严庆谷担任导演,而主演、唱腔设计、服装设计等主创人员的平均年龄均在28岁左右,让人看到了青年人才的无限潜能。
吸引年轻观众
戏曲是“角儿”的艺术,小剧场戏曲节赋予“角儿”以新的定义,在宣传推广中把制作人、编剧、导演、演员等具有市场号召力和潜力的人才都推向台前,以主创人才明星团队为亮点,同时也激发了团队中各个明星自身吸引粉丝的能量,以青春靓丽的高颜值和高水准的发挥引起了更多关注,扩大了市场影响力。
小剧场戏曲节也在青年观众中取得了良好的市场反响。从每场演出回收的调查问卷统计来看,超过半数的观众年龄在35岁以下,50%观众为首次观看戏曲演出,他们大多从事金融、行政、文化等领域的工作,是城市文化消费的目标群体。
鼓励多元繁荣
对于小剧场戏曲节引发的有关小剧场戏曲的讨论,张鸣表示,上海小剧场戏曲节要探索多元化,不同的戏曲节定位是不一样的,可以定位先锋性,也可以定位为回归性。“海派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决定了我们这个节的特征,即一定要与城市文化的气质相吻合。在这里,我们允许不同艺术样式,多种艺术样式,你可以是先锋的,也可以是回归本体的,只要有利于繁荣戏曲的做法,我们都会加以鼓励。” 本报记者 王剑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