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作为教育的主渠道,沪上许多中小学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独特思想上,还有哪些妙招,又呈现怎样的百花齐放呢?
教育好声音
“管住”孩子并不正确
让孩子有“兴趣”、有“创意”,家长又该做些什么?家长的教育理念是不是跟得上当代孩子发展的步伐?最近,第29届上海市中学生作文竞赛举办日当天,承办方《中文自修》杂志社在官网上发布了一项关于“中国式家庭教育”的调查问卷,收到了大量焦虑家长的提问:该怎么教育孩子?我的孩子不听话怎么办?该如何与孩子沟通?
徐汇中学校长曾宪一因为工作的关系,常常会在微信朋友圈里为家长、老师转发一些正能量的家庭教育类帖子,但他同时也坦言,这些帖子里面基本上有一半是没用的。“大部分帖子都有一个如何控制住自己的孩子、保证他们不出事的中心思想,这一理念本身就是错误的。”曾校长认为,绝大多数中国家长都是“无证上岗”,没有人会系统地学习一套如何做父母的理论。
曾校长表示,“父母”这两位家长要结合自身的特点,给自己合理的定位。“父亲更理性,然而通常对孩子管得少;母亲关心得多,却最容易导致溺爱。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人,家长既不能过于保护与包庇,更不能取代他们的成长。”
王蔚 陈瑶
“深阅读”激发兴趣
阅读,能为孩子打开通往兴趣世界的大门。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越来越多的申城校园正通过建立“网上阅读平台”,引导学生走进书香世界,也帮助家长和老师从孩子的书单中读懂孩子。
在普陀区,由武宁路小学、曹杨实验小学、曹春中心小学、真如文英小学、中山北路第一小学等首批加盟的普陀区小学“e联盟”成立了。一个由专业人员设计打造的“小思阅读平台”为学生们推荐了约50000本优秀书籍,鼓励学生在完成线下阅读后,完成与书籍内容向配套书籍阅读情况检测题,也可以参与在线讨论,或者发布读书笔记发布。“既能帮助学生找到那些更适合、更喜欢的书籍,也能记录学生的阅读轨迹,给老师以参考,并帮助学校图书馆了解学生的需求。”研发人员介绍,PISA测试结果显示,上海学生连续文本阅读能力强于非连续文本阅读能力,因此,书库并不完全集中于文学类书籍,30%左右为科学类书籍,鼓励学生通过图表和理性分析,探索未知世界,同时,也更能激发男生的阅读兴趣。据悉,这一平台还将陆续进入本市32所学校。
在徐汇区,世界外国语小学三年级学生家长金先生也动员身边的高校相关专业朋友,并发动全校家长志愿者一起,为孩子们建立了“一阅读平台”,根据自己的阅读喜好、年龄等要素搜索,学生可以便捷地找到适合自己的读物。除了提供网上测评,“一阅读平台”设有“相关知识”链接,为孩子们介绍书籍背后的故事。例如,绘本《铁丝网上的小花》以二战为创作背景,阅读平台就补充介绍了一些关于二战的历史知识,帮助孩子深入了解故事内涵。同样以动物和人类的感情为主题,学生在读完《巴特恩的裁缝梦》后,可以再捧起古文《义犬冢》读一读,感受中西方文学不同的意境。
【点评】在浅阅读盛行的年代,希望孩子能学会“深阅读”,通过阅读,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进行深入探究。
小学开“中草药”课
小学里居然建了个“中草药馆”,全校每个学生都要上中药课,而且还有48名老师“自学成材”当起了中医老师。这样的稀奇事就发生在张江高科实验小学里。校长娄华英在引领教师思索传统的课堂、教材和上课模式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如何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等问题时,提出了一个要求--让课程关照每一个人的成长。
中草药馆俨然是个中医的百草园。“多肉植物该怎么养”、“水生植物要怎么养”……几乎每一个走进馆里的学生都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在展馆里还有一个工具柜,上面摆放了各种草药加工制作工具。老师们原先只打算让学生了解怎么去保管和维护,可是在学习维护知识时,学生对工具柜里的药筛、药匾、戥秤等产生了强烈的兴趣,都想去摸一摸,甚至用一用。于是,老师们便觉得孩子的天性如此,不该生硬扼杀。何况,这些古老的工具不正是传统文化的体现吗?不如就通过一些利用工具开展的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习和体验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馆长夏伟婕说:“我对课程进行了重新设计,比如,桂花的采集和加工让孩子们学习和体验药筛、药匾这两种传统工具的用法;戥秤的认识和使用更让大家深入了解了这种古老的称量工具刻度精准、使用简单让孩子们一下子爱上了戥秤。”
其实,中草药馆和中草药课程只是张江高科实验小学建设的“万花筒课程体系”的一个缩影。娄华英校长说,从“让课程关照每一个人的成长”“课程即学习机会”出发,学校明确以“多元、开放、统整”作为指导思想,并以“万花筒课程体系”作为我们的名称。“万花筒”,隐喻学校课程是一个能够吸引学生和满足学生好奇心的丰富多彩世界。学校按孩子们的认知规律和个性发展特长重新结构了课程,分为语言与文学领域、数学领域、自然与生活科技领域、艺术领域、体育与健身领域、社会领域等各个方面。
【点评】始终关注的是学生“学什么”“怎么学”以及“学得怎么样”。这便是这所学校实施课程设计新理念的核心价值取向。
创意有“商业”潜力
雨伞可以发光照亮前路;两开面的记事本变成三折结构,增加了收纳功能;电脑屏幕架可以移动让久坐的你远离颈椎病。如果这些产品问世你有兴趣购买吗?近日,第六届“赛复创智杯”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意设计评选活动上传出好消息,商业创业孵化器相中这些奇思妙想,3个小小创意家获得孵化证,他们的金点子有望成为产品。
电脑族长时间面对屏幕久坐,许多人饱受颈椎病困扰。复旦二附中12岁的张弛想到,如果可以设计制作一个会动的屏幕架说不定可以有效缓解颈椎压力。张弛在杨浦少科站杨阳老师指导下,查询知识、设计制作方案,用乐高搭建模型,做将想法变成实物。不过,最初的版本只能机械地上下左右移动,还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张弛继续改进方案,用金属材质加工模型,增加配件,终于做成可调节适宜高度、角度能够让颈椎有效运动的作品。
今年主办方还为创意作品搭建孵化平台,这一作品在大赛上被商业创业孵化器零到壹科技发展(上海)有限公司相中。公司CEO宋晓锋说,该作品将在市科普基金会等帮助下获得半年至一年的孵化。
除了张弛的作品,来自杭州路第一小学的赵思颖和奉贤中等专业学校的玉苏浦江因为金点子即有创意又有实用价值,同样获得孵化证。
以“我创意、我快乐”为主题的“赛复创智杯”创意设计活动2010年启动以来,得到全市中小学生的热烈响应和良好的社会反响。 更方便的开瓶器、无痛感注射器、创意且节能的牙刷挂架、立体影像式的“未来教室”……今年以来,来自全市的128个参赛学生携97个项目从千余作品中脱颖而出,比拼创意。
【点评】创意来源生活,不要小看孩子们的奇思妙想,哪怕只是现有产品的简单提升和小创新也可能具有很好的商业潜力。
本报记者 王蔚 陆梓华 易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