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梦想不惧艰难
在美国,几乎每座城市的每个区都有一个交响乐团;在德国,音乐团体的密度达到了每平方公里一个;在日本,全国注册的非职业交响乐团就近300个,而在中国办一个业余交响乐团却并非易事。2005年,很多毕业的学生不止一次找到曹鹏,请求曹先生办一个业余交响乐团,不想就这样放下乐器,放下对交响乐的热爱,而曹鹏心里也一直埋着这样一个梦想,“一个社会要进步,要靠文化的浸润,要提高人的素质。音乐的作用非常重要,它是一个看不见挖不完的金矿,需要我们大力去开采。所以在我有生之年,能多做一点就多做一点。”
为了组建上海城市交响乐团,曹鹏一家光用于注册的资金就花了十万元。2005年乐团初创时,团员还不到四十人,连像样的排练场地也没有,只能在一家琴行提供的地下室里进行训练,乐器谱架都是借来的,曹鹏亲手劈开木头做了响板。地下室面积狭小,一到夏季闷热异常,如同蒸笼一般,条件相当艰苦。女儿曹小夏说,她至今难忘的是,填写“上海城市交响乐团成立宗旨”时父亲曹鹏写下的话——“普及交响乐,提高市民整体素质”。
经历风雨壮大队伍
城交中的中提琴首席、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在读博士翁顺砚对乐团的第一次排练记忆犹新,“2005年接到曹老师的电话,他说他成立了一支非职业的交响乐团,让我去拉中提琴,那时我的中提琴已经搁置了四年,但心中按捺不住,还是去了。”第一次排练的曲目是《柴可夫斯基第五交响曲》,人员不齐,就从上海交响乐团请来了潘寅林、张曦伦、谭国璋、李雅芬、黄金熊等朋友来帮忙。初次试谱,曹老师一遍都没有打断,从头到尾四个乐章一遍过,上海城市交响乐团就这么宣告成立了。
十年风雨,如今城交在册的团员已超过了两百名。乐团中一位吹小号的日本演奏员是索尼公司亚太地区的总裁,每次他一下飞机就会带着行李直接赶来参加排练。还有一位博士生整天泡在实验室,可一到排练他就会从实验室赶来,演出结束后再匆匆回到实验室去。很多团员排练结束后还要赶回去加班工作,这些点点滴滴,都深深印在了曹鹏的内心深处,成为他不断向前的动力。
不因“业余”降低要求
曹鹏常说“交响乐无业余”,因为交响乐本身是精品,如达不到一定的标准,乐团就没有存在的价值。“我有时候听某个学生乐团演出,几乎从头到尾都存在音不准、节奏乱的弊病,很为这个乐团的孩子们着急,因为这不仅会误了听众,辜负了学校和家长辛勤的培育,也会耽误学生自己。”
关于音准,曹鹏对记者讲了一个故事。2001年上海交通大学管乐队首次出国参加荷兰凯尔克拉特第十四届国际音乐节比赛,排练中,曹鹏发现黑管声部的音准极差,而且是首席问题最突出,几乎每个音程都不准确,他没有简单地责怪学生,而是一再地追查下去,结果发现“罪魁祸首”是低劣的乐器质量。曹鹏当即友善地告诉首席,建议他改换乐器。几天后,学生更换了优质品牌的黑管,经过训练,解决了音准问题。此次比赛喜获金奖,成为我国在国际管乐比赛史上零的突破。
而对于节奏感,曹鹏狠抓的是基础训练。他常用卡拉扬的故事来勉励学生,有人问大指挥家卡拉扬,你的节奏如此准确,显然你头脑中有一部电脑,卡拉扬却说“不,我是用节拍机训练出来的。我能用一拍等于120的速度走路,用一拍等于105的速度唱歌。”曹鹏感叹,演奏者的节奏感要靠后天的严格训练,否则再美的交响乐也是一堆乱麻。
倾注爱心培养“天使”
今天,“天使知音”的孩子们将第五次去养老院演出,从不能与人正常交流、内心烦躁的自闭症患儿到能够在一起欢乐地唱歌、跳舞,甚至演出一幕音乐剧,曹鹏和女儿曹小夏,还有上海城市交响乐团的志愿者们8年来付出了爱与心血。
2008年,这群“星星的孩子”走进了曹爷爷的音乐世界,在曹鹏的倡议发起下,上海曹鹏音乐中心与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共同组建了“天使知音”沙龙公益项目,希望用音乐唤醒自闭症患儿心中沉默的世界。每个周六的午后,曹小夏和志愿者们都会组织自闭症患儿开展音乐沙龙活动,从最初为孩子们演奏交响乐,到用鼓、沙锤等乐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再到逐行逐句地教他们演奏……如今终于为他们举行专场音乐会,“天使知音”一步步推着这些“星星的孩子”走上了人生更大的舞台。“我们不是医生,不能治愈他们的病,但是我们希望、盼望用音乐减轻他们的痛苦。”这是“天使知音”沙龙创办倡议书上的一句话。而今,音乐不仅缓解了孩子们和他们家庭的痛苦,更创造着新的希望。
沙龙里的孩子看到曹鹏,不但会笑着大声跟“曹爷爷”问好,还会主动拥抱他,这对自闭症患儿来说需要莫大的勇气以及对人无比的信任,曹鹏说:“音乐里有天使,音乐里有奇迹,音乐自有他的魔力。他们的拥抱,让我觉得特别幸福。”
本报记者 孙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