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腻机票”种类多
机票市场是最早互联网化的领域之一,很多人都在网上买过机票,绝大多数情况下,网购机票非常方便,也十分“省心”,但正如昨天我们报道中所说的,机票一有“变化”,不仅不能“省心”,“闹心”“烦心”却随之而来,很多隐藏在“水面”之下的问题浮了上来。网友“小文燕子”说:“我有一次买了一张上海到昆明的机票,出差,后来公司换了另一个同事出差,我就要退票,结果发现退不了,说我这张机票是团体票中的一张,‘要退全体一起退,你一个人不能退’。要是我按原计划出行,根本不知道票代在里面搞鬼!”
像这样的“猫腻机票”种类繁多,一般消费者真不知道,而且“隐蔽性强”,不是行程有变化,需要退改签,很难发现问题。其他的种类还有:票代把用旅客A的里程积分兑换的机票卖给了旅客B,B就有可能被航空公司拦在值机柜台前;票代把A地-B地-C地的联程票,拆成A-B的机票卖给消费者,把B-C的这段行程“放弃”,业内叫“弃程票”,买了这样的机票也有可能被航空公司拒绝登机,等等。
消费者如果对自己所网购的机票不放心,尤其是买到比市场价低得多的机票,可以致电航空公司客服热线,报“电子客票票号+姓名”查询是否有问题,问清楚退改签规定是否与票代所说相符。
票代监管应加强
如今的机票网购市场,基本分航空公司直销、售票平台+票务代理、票务代理直接面向消费者等三种渠道,出问题最多的往往是一些小型票务代理,很大一个原因是,此前票务代理从航空公司得到报酬的方式,是卖一定量的机票才能得到“返金”,所以票代要“跑量”,用种种手法甚至违规、违法做低票价来吸引消费者。
另一方面,各大航空公司也在努力提升直销份额,还屡屡搞活动,用“航空公司官网、APP等直销机票保证最低价,若发现其他渠道票价更低,可申请退还差价”的方式,培养消费者通过直销渠道购买机票的消费习惯。直销模式下,消费者的权益更容易得到保障,那还需要售票平台和票务代理干什么?原因就在于一家航空公司不能覆盖所有航线、所有时刻,消费者也希望在机票搜索平台“比价后再出手”,所以平台和票代还是有很大的生存空间的。
一位长期从事机票代理的人士对记者表示,售票平台加强对票务代理的监管在现阶段显得格外重要,因为消费者是少有办法去分辨众多供应商的,平台有责任从源头上筛选供应商,而不是一窝蜂谁都可以上;其次平台要监控代理的产品,严重与市场价格偏离的产品,平台完全有能力用技术手段屏蔽或者强行下架。 本报记者 金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