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低技能者失衡现状
“保姆越来越贵了,这是为什么,又带来了什么”,陆铭教授以保姆市场为例,解析当下城市里高技能劳动者和低技能劳动者失衡的现状。“你们会发现,学历高的人在身边越来越多了,而且融入了城市。这些高技能劳动者相对来说算是有钱的人,他们的群体扩大,对低技能劳动者的需要越来越大,他们需要保姆,也需要钟点工,可他们忽然发现,钟点工、保姆睜下越来越难找,价格越来越贵,直到有一天,他们中的许多人都认为,保姆实在太贵了,请不起,只得放弃工作时间,回过头来做一些家庭琐事。
为什么会出现上述现象呢?陆铭说,太简单了,一头,城市尽全力引入高端人才,高技能人才扎堆;另一头,对低技能劳动者并不鼓励长期留在城市,包括清洁工、保安员、餐厅服务员等等。长此下去,人们就会发现,身边的低技能劳动者反而成了“紧俏”人才,不仅收入与高技能人才相当,而且成为城市劳动力市场的最大瓶颈。近年来,所谓的“用工荒”“天价保姆”便是最典型的案例。
影响后续吸引高端人才
那么,如果我们的城市缺少了这些低技能劳动者,又会出现什么变化呢?陆铭的研究发现,显然,高技能劳动力是一个城市发展的核心,但是,如果一个城市长期忽视低技能劳动者,或者说,低技能劳动者比例越低的城市,这个城市后续吸引高技能劳动者的比例,反而是越低的。
举个实例,高技能劳动者多了以后,就需要更多的清洁工了,这是高技能劳动者引进机制带来的低技能劳动者需求增加。但是,当我们的城市在鼓励高技能劳动者时,同时却限制了低技能劳动者流入,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呢?陆铭教授分析认为,第一个就是劳动分工和人力资本外部性得到了损失,每一个高技能劳动者来到城市,除工作条件之外,还需要完整的服务体系,他不仅需要清洁工,还需要卖菜的、卖早点的……本来,高技能劳动者和低技能劳动者相互整合,可以在大城市提高劳动生产率,结果,大城市拒绝低技能劳动者,势必影响到高技能劳动者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当低技能劳动者价格太高或者是供给不足的时候,高技能劳动者来的劳动生产率实际上就下降了,这不利于整个城市竞争力的提升。
不能忽视低技能劳动者
陆铭指出,一个城市越是高技能劳动者的数量多,越是人均收入水平高,这个城市在消费里面的结构就越偏向服务业,而消费型服务业大量的提供者就是低技能劳动者,高技能劳动者集聚从某个层次分析,也是低技能劳动者能够满足其需求。所以,他们应是一起生活在大城市里的。
陆铭认为,眼下的局面是,由于我们限制了低技能劳动者入城,当一个企业雇佣不到充分的劳动者去做勤杂工的时候,只能雇佣相对来说实际操作能力较差的大学生去替代那些低技能劳动者,使得低技能劳动者和高技能劳动者互补性明显下降了;同时,部分相对差的大学生就不得不做原来高中生和初中生可以做的工作,实际上这批大学生的人力资本回报也下降了。他建议,政府在制订城市发展规模及引进人才政策时,需要正视低技能劳动者的问题,“毕竟,我们的城市不仅需要科学家、艺术家,也需要一线服务人员。否则,如果我们的科学家、艺术家们甚至找不到修鞋的、卖菜的,他们还能坚持创作吗?”
中美城市创业氛围不同
陆铭在演讲中还透露一个有意思的现象:美国的研究机构文献认为,人力资本外部性有很重要的机制就是企业家精神。一个企业的大学生越多,这个城市的创业的氛围就更强,产生更多的企业家,更多的企业家产生以后,就会产生更高的劳动生活率,带高人群的整体收入。陆铭则介绍说,但是,中国的情况与美国全然不同。中国的数据里面没有看到教育水平越高的城市,就会产生更多的企业家。
陆铭说,现在中国,反而是初中和小学的教育水平的人大量走向了创业。大学生毕业后往往更热衷于找到足够高的工资水平,当他们在了市场上能够找到足够高的工资水平就不去创业。陆铭指出,中国创业的主体竟然源自于低技能群体,这又从一个侧面证明,城市需要关注低技能劳动者。
本报记者 张炯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