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时间的指针划过上一个五年,指向又一个五年开局。未来五年,不同寻常;未来五年,充满期待。因为,它是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
今天上午9时,十二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开幕。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掌声中,在全国人民的期待中,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走向主席台前的讲台,代表本届政府作第三个政府工作报告。
信心,来自过去一年和“十二五”取得的成就
“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7.7万亿元,增长6.9%。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位居前列。”李克强首先向代表们报告2015年工作。他说,这些成绩,是在我国经济总量超过60万亿元的高基数上取得的。现在国内生产总值每增长1个百分点的增量,相当于5年前1.5个百分点、10年前2.5个百分点的增量。经济规模越大,增长难度随之增加。
更为不易的是,过去一年的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就业疲软、贸易低迷、金融市场动荡、大宗商品阴跌连挫……在世界经济这灰暗色调中,中国经济的表现无异于一抹亮色。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2015年全球经济增长3.1%,增速为6年来最低,远低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前5年平均5%左右的增速。发达经济体中,美国、欧元区、日本去年分别增长2.5%、1.5%和0.6%;新兴经济体中,巴西、俄罗斯出现负增长,南非经济增速也只有1.3%。中外经济学家均指出,中国去年实现6.9%的经济增速,无疑是一份相当不错的成绩单。中国经济巨轮继续平稳前行。
今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国家的“十三五”规划也是广大代表委员最为关注的。总理向大家介绍了“十三五”纲要草案六个方面的内容,勾勒了未来五年的蓝图,做出了庄严承诺: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十三五”时期经济年均增长保持在6.5%以上。到2020年,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大幅提升,全员劳动生产率从人均8.7万元提高到12万元以上。届时,我国经济总量超过90万亿元,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这将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展望今后五年,我们充满必胜信心。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人民生活将会更加美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前景一定会更加光明!”总理的话语掷地有声。
信心,来自雄厚国力韧性经济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今年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5%-7%,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4.5%以内,进出口回稳向好,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为何定在6.5%-7%?李克强说,这是考虑了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衔接,考虑了推进结构性改革的需要,也有利于稳定和引导市场预期。稳增长主要是为了保就业、惠民生,有6.5%-7%的增速就能够实现比较充分的就业。
这个目标能否实现?全国政协委员、经济学家厉以宁昨天表示,大家关心中国经济能不能维持7%左右的增长率,应该有信心。关键在于继续推行结构性改革。只有通过改革,中国经济才能转到“新常态”所需要的增长轨道上去。
今后五年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阶段,各种矛盾和风险明显增多。然而,总理依然信心百倍:“中国的发展从来都是在应对挑战中前进的,没有过不去的坎。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物质基础雄厚,经济韧性强,潜力足,回旋余地大,改革开放不断注入新动力,创新宏观调控积累了丰富经验。只要我们万众一心,共克时艰,就一定能够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信心,来自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发展理论的重大升华,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纲”与“魂”,是我国新的五年规划的“航标”。而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李克强在政府报告中说:“充分释放全社会创业创新潜能。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提高实体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科学奖、C919大型客机总装下线、“悟空”卫星升空探索暗物质粒子……去年,一系列创新标志性事件,显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发生重大变革。
今年全国两会前夕,“国家大数据(贵州)综合试验区”正式揭牌,共签约项目297个,投资总额1250亿元。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贵州大数据电子信息产业规模总量达到2000亿元,增长37%。
李克强总理在报告中也强调,强化创新引领作用,为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十三五”期间,将启动一批新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国家科学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培育壮大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持续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促进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广泛应用。加快建设质量强国、制造强国。到2020年,力争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战略前沿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5%,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迈进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行列。
把握中国方位,实现中国目标,要有更高质量的发展,更有效率的发展,更加公平的发展,更可持续的发展。中科院院士薛其坤说,“十三五”期间,科技创新将为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增添经济发展新动能提供强大支撑,科技创新作用更加突出、任务更加紧迫。
信心,来自党的服务宗旨为政之道
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给人民增添福祉。这一点,我们的党和国家从来没有忘记过。而实现未来五年的蓝图,更需要全国人民凝心聚力,全力以赴。“为政之道,民生为本。我们要念之再三,铭之肺腑,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总理语重心长地说。
去年,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李克强告诉代表们一连串数字:去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7.4%,快于经济增速。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442万人。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基本建成772万套,棚户区住房改造开工601万套,农村危房改造432万户,一大批住房困难家庭圆了安居梦。低保、优抚、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等标准也得到了提高。
从某种意义上说,群众对生活的满意度与对改革的获得感成正比。近年来,即使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国家民生保障力度不减反增。城乡居民养老、医疗、低保等保障水平不断提高,一张保基本、兜底线、广覆盖的民生保障网不断织密织牢。发展的成果实实在在地反映了“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内涵。
“该给群众办的实事,一件也不能少。”总理在今天的报告中又透露了一系列民生利好信息: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完成2100万人次以上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培训任务;发展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教育,公共教育投入要加大向中西部和边远、贫困地区倾斜力度,共同托起明天的希望;中央财政安排城乡医疗救助补助资金160亿元,增长9.6%,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制度,财政补助由每人每年380元提高到420元;织密织牢社会保障安全网,继续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
总理报告话音刚落,全场掌声雷动。(本报北京上午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