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6:新视界
     
本版列表新闻
~~~——探访妙手做春的四种表情
     
2016年04月03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撩起春风绘春色
——探访妙手做春的四种表情
范鹏 高歌
■ 风筝高飞最让顾老伯感到快活 本版摄影 杨建正
■ 技术人员正试着使用种花机器人解读花儿心语 上海鲜花港 供图
■ 黄根火:这棵“黄泥拱”大的! 范鹏 摄
■ 一个青团在糕点师傅袁金娣手中逐渐成形 高歌 摄
  见习记者 范鹏 高歌

  柳垂新绿,纸鸢满天,百花夭夭,野菜清香。明天就是清明节,卖青团的老字号门口又开始排队了,踏青的人们明天又该去探春的消息。然而,纸鸢谁放飞?百花由谁种?青团谁来做?今天,我们一起来听四个“春日使者”的故事。

  追风筝的老头

  “爷爷,你的风筝这么大,能飞起来吗?”老顾背着他的十几只风筝走在外滩大道上,路过的小朋友好奇地问。“能啊,只要风向对,飞得可高了。”老顾得意地回答。

  乘风

  清晨和煦的阳光刚刚照进外滩,老顾一溜小跑,拿着金箍棒的“美猴王”风筝便乘着风“蹿”上了明媚的天空。“美猴王”上了天,一下子活灵活现起来,仿佛踏着阳光,在东方明珠之巅敏锐地眺望。

  “美猴王”上了天,“老虎”也不甘落后。在老顾的牵引下,威风凛凛的老虎风筝凌空跃起,就像是要扑倒路上的行人。“好!”路边的行人笑着竖起了大拇指。

  老顾,姓顾名锦星,今年85岁。他在外滩放风筝,已经23个年头了。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只要不下大雨,老顾都会来到外滩放风筝。平日里,老顾四点起来,五点左右天还没亮的时候,他放会发光的风筝;到了六七点天开始亮了,他开始放普通的风筝。老顾说,“每天都要背起码十几只风筝,-5℃也来,大年初一也来,看着自己做的风筝放上天,太快活了!”

  三毛

  年复一年,老顾亲手做了上百只风筝。刚开始,老顾做的是民间风筝,刘海戏蟾、龙凤呈祥、聚宝盆、财神爷……后来老顾觉得,民间风筝太普遍,他开始琢磨创新的风筝。

  “什么节气,放什么风筝,这是最重要的。”老顾的风筝各具特色:有生肖风筝,龙年画龙,虎年画虎,猴年画美猴王,十二生肖,一应俱全;有节庆风筝,比如清明节的八卦风筝,重阳节的“幸福老头”;有时事风筝,奥运会的福娃风筝,世博会的海宝风筝,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的和平鸽风筝;还有警示风筝,一个小汽车,牵连起一个酒坛子和老顾亲手写的条幅——“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

  蜈蚣、大鱼、和平鸽,动物们纷纷上场;飞机、汽车、帆船风筝,横跨海陆空;会发光的“ok”、龙头、灯笼风筝,在蒙蒙亮的天空中簌簌起舞。但老顾最得意的风筝,还是他视若亲孙子一般的“三毛”风筝。

  “左边也是我的孙子,右边也是我的孙子。”老顾一手拿着“旧社会的三毛”风筝,一手拿着“新社会的三毛”风筝,笑着向记者介绍。“旧社会的三毛”光着脚,衣衫褴褛,左肩扛着铺盖、右肩背着席子,还拿着一只带着补丁的碗。“新社会的三毛”则穿上了新衣新鞋,还当上了大队长呢。老顾提醒着自己,“以前是苦的三毛,现在是幸福的三毛。不忘旧社会的苦,珍惜新社会的幸福。”

  像这样的三毛风筝,有12只,凑足了一个班!老顾打算把这些三毛风筝都带到六一儿童节展示,鼓励小朋友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他笑道,大家看着三毛风筝都说,还真的有点像你呢!

  治百病

  老顾说,我放的风筝,随便在上海哪个地方人家都知道,这是老顾的风筝。老顾喜欢做大风筝,做起来少则两三天,多则几个月。最大的“福”字灯笼风筝,足足有十平方米!还有立体的龙,老顾花了整整三个月的时间,将三千多片龙鳞一片一片地画上去。

  “大风筝有味道、拉着有劲,能够调动人的精气神,非常畅快。”老顾说,上世纪60年代的时候他得了肝硬化,身体一直不好。坚持放风筝之后,这些病都消失了。85岁的他能将40斤的大米轻轻松松拎上楼;给风筝穿线也不用戴眼镜,一下子就穿进去了。

  老顾的家里墙上、床底、柜子里都堆满了风筝,实在放不下,老顾居住的街道居委特地为他腾出一间空房,作为社区风筝文化活动室。放风筝、做风筝、想风筝,是老顾的日常。与风筝结下不解之缘的老顾总结道——“风筝上天精神爽,眼睛光亮体健壮!”

  竹乡挖笋轶事

  “笋要烧得时间长,烧得透。可以用腌肉烧。一年365天,我们天天吃笋的。”67岁的黄根火笑眯眯地夹了一筷子酱油竹笋,扒一口米饭。他是浙江安吉县山川乡山川村人,从他家新盖的小楼望出去,山丘延绵高低,漫山遍野的竹林组成深深浅浅的绿。春风到处是他的家,也是竹笋的家。

  露头

  黄根火扛着锄头带记者上了山。他爬山如走平路,在竹林里穿行很快。走一会儿,要等一下努力跟上的记者。“春笋嘛开春就有了,不过清明以后会更多。”他指指点点,“挖春笋要眼睛好。喏,这边是一棵,哦,那边也是一棵。这棵大的。”

  光影斑驳,顺着黄根火的指点,记者没看到想象中“破土而出”的春笋。凑近看,泥地上有开裂的土缝。“这是下头有竹笋要上来。我讲这棵大,因为裂缝大,说明它往上拱的力气大,力气大,因为长得大。搞得不好是两棵!”几锄头夯下去,果然露出一棵胖大的毛笋。

  黄根火有些骄傲地说,当地竹子品种多得“数不过来”。苦竹用于制作竹笛,所出笋味苦,难以下咽;早元竹细细矮矮,用竹叶覆盖土地保温,可催笋提早出产,“味道还可以”;最好吃的品种叫石竹,所产石笋主要用来制作石笋干,产量稀少,价格也高。市面上最为常见的竹笋,都出自毛竹品种,而毛笋中,又有一种叫做“黄泥拱”的最为鲜嫩,被当地人奉为上品。

  “叫‘黄泥拱’嘛,一般是长在黄土里面的。笋也是黄色的。”黄根火说,所谓“春笋”未必全是新笋。“有的是去年冬天就开始长了,长势慢,发黑,但‘黄泥拱’是今年刚出的新芽,长得快,还是黄色的,没有变黑。”为让记者信服,黄根火挥动锄头,一连挖开了六七棵毛笋,终于找到一棵“黄泥拱”,确实通体发黄,笋头部接近淡黄绿色。

  看色

  “其实我们今年总体上是小年,笋不多,明年就是大年了,一年隔一年。”但每座山的大、小年不完全同步。黄根火望向远处山脉,“教你一招,嘿嘿。看颜色。山头黑的是大年,黄色是小年。”

  逢到大年,当地一亩竹山可产笋1000多斤。小年时,乡民们则主要经营毛竹。“我一天可以砍3000多斤毛竹哦,厉害吧!现在百斤的价格在27元左右。”据黄根火说,无论是竹笋还是毛竹,价格都与供求直接相关,“收的人多、卖的少,就贵,收的人少,就便宜。最便宜的时候,笋就几角钱。”

  一家门

  “冬笋比春笋鲜嫩,但还有一种笋叫‘鞭笋’,比冬笋还好吃。”黄根火说,所谓“鞭笋”,即指一支竹鞭的末端嫩头。竹鞭在地下横向生长,有的芽长成笋、竹,有的芽生出新竹鞭。因此一排比邻生长的毛竹,可能是同一根竹鞭生的亲兄弟,一整片毛竹林可能是“一家门”。

  黄根火踢踢竹林地上凸出的藤状竹节示意,“这就是竹鞭。”一条竹鞭上,可以长出许多竹笋,但鞭笋却只有一棵。“现在挖不到,要5月份以后笋长成毛竹了才可以。”黄根火说,早上市的冬笋可以卖10多元,今年年初的“霸王级寒潮”来袭时,冬笋涨到十五六元,而一斤鞭笋最贵时能卖40元。

  “笋都是有点弯的,看竹鞭,就能知道笋往哪里弯,看上面已经出来毛竹的方向,也能判断。”讲到竹鞭,黄根火忍不住又谈起技术。他反复强调,挖冬笋最要技术,不懂的壮劳力,一天5斤也挖不到。而他的技术,都源自家学。

  “我很小就跟爸爸上山学挖笋了。”黄根火表示,父亲挖冬笋的水平,在整个山川乡都是有名的。“他看地上露出来的竹鞭就知道能不能生竹子,还知道在哪个位置会生新竹笋,挖的时候不能弄伤。人家挖笋满山跑啊,我爸爸坐在那里不用动就知道哪边有笋。”黄根火用锄头在竹林地上写下父亲的名字给记者看,“他叫黄阿乡,我13岁的时候就去世了。”

  “竹子没有一样是扔掉的。”下山时,黄根火踩着砍掉的毛竹根说,笋可以吃,竹可以制家具、作建筑材料,竹顶部的梢头称“毛料”,可做扫把,连竹根须也能撬起来,扎成刷锅工具。“不过现在利润都薄,我们竹子也做,茶叶也做,还会打打工。”

  “只是年轻力壮的人大多都去县里上班了,还在挖笋的几乎都是老人,也不知有没有人接班。”

  (下转A7版)    (上转A6版)

  制造一朵春天

  春花秋月。说到春,怎能离得了花?说到种花,你心头浮现的又是怎样的图景?是田园诗般的花田,还是荷锄而归的种花人?记者来到上海鲜花港寻找答案。

  细算

  郁金香展是上海鲜花港的招牌活动,每年3月末到5月初,园中数百万株鲜艳缤纷的郁金香熠熠生姿,吸引大批游人前来观赏。游人赏花,不过一天时间,而据上海鲜花港副总经理沈强介绍,花展的准备,其实从未停过,而其准备与布展的方式,可以称得上是“精打细算过日子”。

  去年5、6月份开始,预订郁金香种球;9月,大部分种球坐船从荷兰启程,小部分从云南出发;10月左右,种球集装箱到上海。11月20日,种植开始。

  300多万个种球,500个品种,如此海量的任务怎么完成?沈强介绍,七八个技术人员组成郁金香小组,带领100多号工人分类、运输、种植。先要按照设计图纸、种植面积和密度计算出每个地块所种数量作分类整理,再计算单位时间内可完成种植数量,将种球从仓库中定量、逐日取出堆放到相应地块。“郁金香种球长根以后可以耐受-20℃的低温,但没长根以前是非常怕冻的,所以多取出来的在室外可能会冻坏。”

  择选

  沈强透露,布展设计不仅考虑花色协调,也要结合品种特性。“个子差不多的才会混种在一起,否则长长短短不好看。另外早花、晚花也会混种,这样一批开完还有一批。我们还有技术把不同品种组合,延长花期。”至于是什么技术,沈强表示,不能细说。

  完成布展,技术人员们还要每天巡视,详细记录出芽、始花、盛花等时间节点和花卉状态。“这样我们才可以了解每一个品种的特性,好决定下一次选哪个品种。”

  等到5月陆续花谢,为下一年花展的种球采购又将开始,而“精打细算”的技术人员对本年开过花的种球并不放过。

  “大部分种球会经过消毒、清理归类,运到云南‘复壮’,”沈强解释,郁金香所需养分均在种球之内,花盛放过后,养分殆尽,种球没用了,但干瘪的“母球”外又会生出一些小小的“子球”。“我们把这些子球运到云南基地,让它再长大‘复壮’,变成可以重新开花的母球,大概需要两到三年时间。”

  遥控

  占地100公顷的上海鲜花港,有将近40公顷用于花卉培育。生产部经理金娟介绍,鲜花港的红掌、凤梨在华东地区颇有名气,生产方式也都参照国外先进办法。

  一到“大棚”门口,记者就被拦住了。“请换鞋套,工作服就照顾你,不要求了。”“请喷消毒液。”“请走消毒毯。”金娟解释,这一系列“消毒”措施是为了防止人把病虫害带进温室,“红掌最怕一种细菌性病害,一旦得了染上,几年内这个地方都不能种同科植物。”

  走进大棚,看似简单的空间其实处处智能。绕着墙和花床走的,是加热管,由人工调节、系统控制温度,一旦低于设定温度,阀门自动打开,锅炉里的热水便即循环加温。四面墙壁,一面是“湿帘”,一面安装了大型排风机,在夏季,降温排热全靠它们。头顶上方架着一排排细管子,是喷雾和肥水管道,也可通过电脑设置定时、定量喷雾加湿、喷灌肥水。“大棚”的天花板上,还有两层遮阴布,光照太过的时候,可以根据设定自动展开。

  “所有这些操作,我们都是在机房电脑上完成的,回到家了,还能用手机给花浇肥水哦!”金娟向记者展示了手机上安装的APP。像极了现实版的“开心农场”。当然,并非所有动作都靠电脑完成,金娟表示,换盆、摆盆、缺肥情况检视,依然需要技术人员和工人手动作业。

  走进另一间温室,红掌的植株大小也几乎一致,只是比前一间大了一号。金娟解释,为了方便管理,生长阶段相同的红掌放在一起,“就像流水线生产一样。”大一号的红掌不再使用喷灌的方法,却都吊起了盐水,花盆里插着一根根黑色的软管,末端是一个引流小嘴。“红掌长大以后根系非常发达,所以采用‘滴灌’。”此外,由于株形较大,成花红掌都种在移动花床上,节省了走道面积。

  按照这样的标准化生产流程,3公顷的红掌温室,总共只需要2个技术员与10名固定工人负责生产。“我们现在还引进了种花小机器人,通过对监测数据的统计,分析出植株光合作用效率,让植物‘开口说话’,告诉我们它们喜不喜欢环境。”金娟表示。

  舌尖上的青团

  春枝吐蕊,草木新绿,万物生长此时,满目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吃青团、踏青、清明的几缕青色,总是带给人春日的清新之感。春日里,携美酒作郊饮,听莺啼,吃青团,折柳桃花而归。岂不快哉?

  清明食物,继承于寒食节;而青团,堪称寒食节食品里的“遗老”。《岁时杂记》说:“寒食以糯米合采叶药裹以蒸之,或加以鱼肉鹅鸭卵等,又有置艾一叶于其下者。”如今的青团,也有一片小小的粽叶置于其下,大抵与《岁时杂记》中所言相类。

  寻“青”

  袁金娣是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乔家栅糕点制作技艺”的第三代传承人,从16岁开始跟着师傅学做青团,如今已有五十多年了。她回忆道,小时候家里的青团,是我们家奶奶做的,那时候的青团用的是艾草,艾草颜色深、发黑,不像青菜叶的汁绿得鲜亮,也没有那么均匀。“艾草放得多了,绿色就多一点,不然还有白白的呢。”

  从前做青团,要上山采“青”。提上小竹篮,在山坡上、田埂边寻“青”,把清香嫩绿的植物带回家,满屋子都是淡淡的植物芳香。切碎捣汁,揉进糯米粉里,以甜豆沙或荠菜、笋丝、豆腐为馅,包成团子蒸熟。加入青汁的糯米粉蒸熟之后,孩子们可有得玩了,一会儿捏个小鸭子,一会儿捏几条小鱼。袁金娣介绍,有一种做法,叫“饭焐青团”。奶奶把做出来的青团放在篮子里,吊在房梁的屋檐下面。放置时间一长,青团就变硬了。等饭做好了,把青团放在饭上温一下,就又可以吃了。这个配方和口味,就是老咪道。

  赶制

  袁金娣跟着师傅做青团的时候,已经不需要去山上割艾草磨青汁了。她们从菜市场上挑叶子多的绿叶菜买回来,切下菜帮子留着自己吃,绿叶部分就用机器打碎榨汁,将青汁收集在大缸里面。那时候没有过滤的机器,就用一根长棍搅拌,清除汁水中的杂质和浮沫。

  “起早贪黑的做青团,很辛苦的。”袁金娣说,早些年从早上五点一直工作到晚上九点,每个人起码做一百箱青团,一箱50个,也就是五千多个青团。四个人一个小组,基本每天都要包到500多箱。

  “你们做了四百箱,我们做了五百啦!”袁金娣回忆道,“那时候也不知道怎么的,好像越做越开心似的。看到我们小组做了五百箱,别的小组又赶忙加快速度,就这么互相追赶着,也挺开心的。”

  谁的手艺好,就向谁学习,配料、拌粉、加热、包豆沙,日复一日,熟能生巧。“一包就是一天,集中思想做青团,手势快得不得了嘞。”袁金娣说着站起来向记者重现了当时的场景。看着袁师傅熟练的手势,仿佛看到一个个无形的青团,在袁师傅的手中飞速成型。

  口感

  青团有甜的,豆沙馅;也有咸的,包的是荠菜肉。袁师傅介绍,口味不同,加工方法也不一样。甜青团是热加工,用的是熟粉团,粉团蒸熟以后,包上豆沙馅,就是成品了;咸青团则是冷加工,用的是生粉团,拌粉之后先包馅,蒸熟之后方为成品。青团的口感也极有讲究。好的青团,应颜色均匀,糯而不腻,入口即化;豆沙细密甘甜。质量不佳的青团则硬而生,粘牙,豆沙粗糙苦辛。袁师傅说,热加工的青团,要看表面是不是光滑,是不是圆,不能扁塌塌的;冷加工的,要软硬适中,有一定的立体感。

  吃青团,一直是沪上清明的一大特色。采撷一抹青色——做青团,蒸青团,将青团捏成牛、羊、猪、兔、鸡等生肖形象,也不可不谓是清明的一大“食趣”。袁师傅今年虚岁70了,手把手教出来三个徒弟。她希望,徒弟们能将糕点制作手艺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时政·要闻
   第A03版:读者之声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社会新闻
   第A06版:新视界
   第A07版:新视界
   第A08版:街拍/目击
   第A09版:中国新闻
   第A10版:新民资讯
   第A11版:文体汇
   第A12版:聚焦/文体汇
   第A13版:文体汇/人物
   第A14版:动态/文体汇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广告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阅读·连载
   第B06版:都市专栏/星期天夜光杯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国学论谭
   第B08版:译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新智
   第B10版:纪实/星期天夜光杯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闲话
   第B12版:快乐作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C01版:金色池塘
   第C02版:晚晴风景/金色池塘
   第C03版:金色池塘/长命百岁
   第C04版:银发社区/金色池塘
撩起春风绘春色
新民晚报新视界A06撩起春风绘春色 2016-04-03 2 2016年04月03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