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准发行方
在银行里卖的都是银行的理财产品吗?上海阿姐们晓得,银行有许多都是代销的,一旦发行机构出了问题不能按期兑付,银行是不会负责任的。
所以面对客户经理天花乱坠的推销,阿姐们眼睛要睁睁大,看看清楚所谓“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方是不是银行,买的基金是不是正规的基金公司;如果是证券公司的资产管理计划,证券公司是不是比较大;更不用说动辄上百万的信托了,更要好好看看公司的资质。有个窍门,如果利息比较高肯定不大会是银行的,目前五大行理财产品年化收益只有4%左右;声称6%以上还是银行理财产品,显然是有点问题的。
除了柜台上,现在有的银行还会在手机APP上推一些“手机专属”理财产品,往往这些收益比较诱人的产品发行方也不是银行。
保险可“犹豫”
现在许多银行都开始卖保险,但是保险和理财有许多不同,理财型保险产品,看上去收益高,但一般时间都很长;而且类似于万能险、分红险之类的,银行的理财顾问为了推销,会片面夸大收益;还有一些理财顾问以“存款理财或投资理财”为名来推荐保险业务。
所以,在银行柜台,上海阿姐也一定要看清楚到底是保险还是理财。不过,如果错买了一年期以上的人身保险产品,只要是在10天之内,都算是“犹豫期”,可办理退保。万一中招,千万要把握这个时机。
全程要录像
从去年开始,有的阿姐发现,到银行买理财产品会被客户经理“采访”,要求面对镜头录音录像。可不要小看这一道过程,万一今后发生纠纷,这可都是证据。
一般来讲,录像之前,客户经理应该先告知“阿拉要开始录像了”,经同意之后,客户经理才能打开摄像头;客户经理要按照程序和规定介绍理财产品,消费者在购买时也能更清楚地了解产品的性质、自己的权利、责任和所需承担的风险。
所以上海阿姐到银行买理财产品时,一直要注意有没有这个录像的过程,如果没有话,那么肯定会有问题。而有的会让阿姐用网银来“自助”购买以绕开录像过程,虽然开网银会送点小礼物,也给阿姐行了方便,但是为了这点小便宜搭上理财的风险,阿姐们还是要小心上当。
郑海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