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每到中秋节,排队购买老字号鲜肉月饼,成为节日“标配”,甚至有市民调侃:“中秋节,不是在吃月饼的宴席上,就是在送月饼的路上。”传统节日氛围淡,让中秋节被调侃为“月饼节”。上海市民俗文化学会会长仲富兰认为,如果丢掉了中秋的灵魂,节日很没劲。
月饼+家宴,就算过节
“祝你‘月饼节’快乐!”收到这样的祝福微信,家住长宁路的梁慧君有些哭笑不得,中秋节怎么就被简化成了“月饼节”?但记者采访发现,月饼和家宴,已成为中秋节的两大核心。
光明邨排队11小时,真老大房、新雅粤菜馆排队3小时,沈大成、西区老大房排队半小时……随着中秋节步步临近,购买鲜肉月饼的队伍也越排越长,甚至有些疯狂。据上海市商务发展研究中心的监测,今年月饼销售总体略有下降,但鲜肉月饼依旧门庭若市,仅真老大房、泰康食品、长春食品这三家“大户”,日均销量达到4.7万只。
买月饼、吃月饼、送月饼,这两年大火的鲜肉月饼,替代了销量下滑的广式月饼,成为中秋节的“流量担当”,而意在团圆的家宴也主打“吃吃吃”。记者从沪上多家饭店获悉,中秋当天晚上的包房早已预定一空,大堂也只剩少数席位。
“买几盒月饼送长辈,再约齐家里人一起吃顿饭,好像这个中秋节就过掉了。”记者采访发现,和梁慧君一样,很多市民都是如此过节,“其他也想不出能干什么了”。
赏月“泡汤”,还能做啥?
除了“吃吃吃”,中秋赏月也是传统项目,不仅有“十大赏月胜地”的榜单,还有航空公司推出“追月航班”等。但今年由于台风“莫兰蒂”登陆,中秋节期间雨水连连,赏月“泡汤”。天公不作美,月亮缺席中秋晚宴,上海市民还能做点啥?
“中秋活动其实很丰富,但不能看到月亮将非常遗憾。”上海市民俗文化学会会长仲富兰说,自宋元以来,就形成了中秋赏月风俗,和现在简单的抬头观赏不同,过去一家人会团聚在一起祭月、赏月、拜月。不过,没有皓月当空,也有燃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活动;孩子们则可以玩玩花灯、听大人们讲嫦娥奔月、金蟾玉兔、吴刚折桂的美好传说,还有月饼起源与元末起义之事等,进一步丰富中秋节的文化内涵。
此外,过去上海中秋夜人们爱烧“斗香”,又叫“香斗”。晚上家家在门前设案斋月,除供上各式水果、月饼外,还要供上香斗,寓意“有好运”。仲富兰说,烧“斗香”,香呈塔形,顶部用四角戚六角的“斗”形彩色刻纸装饰,故名“斗香”。除顶部外,香的上下各层,亦装饰有许多彩色刻纸,通称为斗香花。其题材内容丰富,有戏文、历史故事、民间传说、花卉、吉祥图案等。“不过,由于烧香斗会造成空气污染,现在民间也不太烧了。”
传统节日逐渐变成了“吃吃吃”的盛宴,文化内涵正在逐渐消失,有什么办法能振兴传统?仲富兰认为,首先是认识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培养一种传统节日的文化自觉。同时,对不合时宜的旧俗,放弃或置换更新,并根据社会民众的需要,增添新的习俗内容。 本报记者 张钰芸 裘颖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