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也是上海作为全国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省份之一,探索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的重要一步,也进一步推动高校科学选材,确保公平公正。自2014年9月19日本市公布《上海市深化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至今,上海高考改革新政已有序推进2年。高考改革传递出哪些积极导向?释放出哪些政策红利?
坚守公平公正的底线
从2014年9月公布上海高考改革整体方案,到2015年推出《上海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试行)》《上海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试行)》两个配套方案,再到近期沪上四所高校率先公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使用办法。上海高考改革几部曲可谓蹄疾而步稳,凸显客观公正、科学选才的价值导向。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如何确保客观、真实、准确?上海高考改革在顶层设计上下足功夫。本市开发建立了基于全市统一平台的上海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管理系统,评价记录上力求客观,运行保障机制上凸显公平。值得关注的一个细节是:市教委明确要求,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信息录入尽可能采用客观数据导入的方式(如:学生基本信息、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体质监测评分等),以客观性确保真实性,打消公众疑虑。同时,上海还不断完善监督保障措施,加强市、区县和学校三级管理,通过制定各主要内容模块信息录入管理办法,建立信息审核、信誉等级制度、公示与举报投诉制度等一系列方式,确保公开公平公正。令人欣喜的是,自2014年底启动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管理系统建设以来,本市各社会实践基地和社区积极参与评价监督,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中学和社会各方形成合力,有力推进了综合素质评价系统建设。
在市教委副主任贾炜看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记录必须坚持公平公正这一底线,唯有信息记录确保客观、真实和准确,才能为各高校在招生录取中的有效使用奠定基础。
重新定义“学习能力强”
高考改革的核心是“两依据、一参考”。市教委副主任郭为禄认为,坚持素质教育导向,扭转片面应试教育倾向,破除“唯分数论”是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重要价值取向,而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制度设计,正是高考招生综合改革的重大突破。
从沪上四校公布的相关使用办法来看,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主要包含四方面内容:品德发展与公民素养、修习课程与学业成绩、身心健康与艺术素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彰显立德树人、育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作为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反映了人才观和质量观的变化。“我们应该重新定义所谓‘学习能力强’的孩子,不一定是那些听话、安静、记忆力强、解题能力强的学生,而是有强烈的好奇心,喜欢提问和质疑,喜欢与他人讨论和分享,能形成自己的理解并且能创造性地表达自己想法,遇到困难能坚持,善于合作和解决问题的学生。”长期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PISA课题研究的市教科院副院长陆璟表示,综合素质评价信息记录的不仅仅是“分”,更是一个个生动的学生,是教育教学、学生成长的全过程,是远比分数更丰富多样的学生能力和品质。这有助于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优势,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选择。
政策红利让更多孩子受益
在高考改革的有力推动下,上海基础教育呈现出诸多喜人气象。
2014年起,本市建立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按规定,本市高中阶段学生社会实践不少于90天,其中志愿者服务不少于60学时。如今,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已成为很多学生的一种习惯。截至9月9日,全市已认定市、区两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1729个,共提供学生实践岗位375911个。各高中学校均已与基地签约,已签约基地数为1682个。已参加志愿服务的学生99974人,已完成志愿服务总时长4299074学时,已完成公示4170481学时。其中:95%的高三学生参加了志愿服务,86%的高三学生已完成高中阶段累计志愿服务60学时的要求;91%的高二学生参加了志愿服务,53%的高二学生累计志愿服务已达40学时。
上海高考改革背景下的高中教育教学改革,也有力推动高中学生积极参与课题研究、项目设计、社会调查等研究实践活动,自主参加研究性学习已在沪上很多学校蔚然成风。今年6月针对上海市当时高二年级研究型课程实施情况的调研显示,本届高三学生在高二年级末已有12057个研究课题,其中188所高中做到人人有课题(占全市高中总数的74%)。
在闵行中学校长、特级教师何美龙看来,这些变化都是高考改革释放的政策红利。
本报记者 陆梓华
【相关问答】
记者:高校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使用办法是如何研制出台的?
市教委:各高校均组建了由不同学科专家构成的项目组。在研制过程中,市教委还组织高校积极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先后召开高中校长、教育专家、高中教师、高中学生及其家长座谈会,听取和吸纳各方意见建议,经过多次征求意见,数易其稿,形成目前的各校使用办法。
记者: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在高校哪些招生环节中使用?
市教委: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在高校招生中的使用需要循序渐进、积极稳妥地推进。2017年起,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将在高校综合评价录取改革试点、自主招生、春季招生、专科层次依法自主招生等环节中开始使用。
记者:其余高校什么时候公布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使用办法?
市教委:根据上海市高考改革工作整体推进情况,其余高校将于2016年年底前,公布本校使用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的办法。 本报记者 陆梓华
【专家解读】
关注学生能力和品质
陆璟 (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综合素质评价信息使用范围的逐渐宽泛和深入,使高校招生录取工作向科学、专业、公正又迈进了一大步。首先,综合素质评价信息体现了单凭考试成绩所不能反映的学生能力和品质,比仅凭高考成绩录取更为全面和科学。其次,招生工作更专业。高校必须明确本校的人才培养特色,并梳理各专业特点和目标要求,清楚自己要招什么样的学生,才能提高专业要求与学生兴趣特长的匹配度。高校也必须组织专家团队,分析评估综合素质评价纪实报告中的指标与学校相关专业对人才培养要求之间的相关度,筛选指标或辅以赋予不同的权重,并结合面试结果录取,相比仅靠分数排序或参考某几个奖项录取而言,专业性大大提高。
刷题不再是唯一选择
何美龙 (闵行中学校长、地理特级教师)
要改变社会、家庭、学生的成才观念,扭转中小学“分数至上”的教育倾向,必须用分数以外的其他指标积极引导。如果高校招生选拔更多关注体育、艺术、创新实践和志愿服务等综合表现,相信学生、家长和社会自然会重视,家长也不会为了孩子的成绩从90分提高到92分,而逼他们去补课、去刷题。
2015年,美国斯坦福大学从中国大陆录取了近20名新生,都不算“学霸”,但有明显的共同点:比较独立,有思想,有礼貌,拥有多方面卓越能力。近年来,香港几所大学在内地招生,也并非只盯着“高考状元”,而是特别欣赏综合能力强的学生。复旦、上海交大等高校也探索实施了综合评价录取改革试点,取得了积极成效。大学招生参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将有效促进中小学校把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纳入教学目标之中,让高招“指挥棒”发挥出正面导向作用。
完善诚信 确保真实
何刚 (格致中学教科研室主任)
在探索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的过程中,关于信息使用最基本的原则就是公平公开公正,这也正是学生和家长最关心的一点。四所高校使用办法的公布,将为中学进一步完善诚信制度,细化管理目标,强化管理过程提供有益参考和指导。如格致中学在推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实践过程中,建立了三个“核心”工作机制:以“学生—指导教师—家长—班主任”为核心的诚信体系,确保学生录入真实信息;“学生个人—学校管理员”双重审核机制,确保学生录入有效信息;“校长室—中层处室—班主任—专职管理员”为核心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管理团队,长效管理学生录入的真实、有效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