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在哪个领域奋斗,都不能缺乏雄心壮志和动力。作为一名心理学家,我曾与许多运动员、经理、艺术家及其他行业的成功人士打过交道,我从中了解到,这些成就卓越的人不一定天生聪慧。但他们比一般人更勤奋,付出了更多的心血和汗水。而且,他们的努力一直都没停止过,甚至成功后更努力。
心理学家们的研究证实了全身心地投入工作的重要性。不久前,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K·安德斯·埃里克森与他的同事们对两组年轻音乐家的训练情况进行了比较研究。第一组的10名年轻人被认为将来有望能登上国际一流表演者的阶梯,而另外一个小组的10名年轻人则只能打上“表现良好”的分数。埃里克森的研究对象还包括第三个小组,由10名小提琴家组成,他们都来自于国际上享有盛誉的管弦乐团——柏林交响乐团。三个小组都向埃里克森提供了他们以前训练的日程表。
埃里克森发现,到20岁时,“表现良好”的这组总共训练了7500个小时;有望成为国际一流表演者的这一组总共训练了10000小时;而来自柏林交响乐团的10名小提琴演奏家的训练时长却是前两组训练时长的总和。
当然,勤奋工作也要有规律。心理学家加里·福瑞斯特在坚持临床实践时,一共写了14本著作。这让许多人特别是他的同行为之惊叹。他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他为自己建立了一个“写作绝对处于第一位”的生活模式。每周一上午,从9点开始,他会一直写到11点半。然后跑步、吃午饭。之后,又继续写作,直到下午4点。写作时,他绝不会让电话、差事或者家庭琐事打扰。除周一外,福瑞斯特每周还会写上两到三天。
想要有收获,你要努力工作,而且,你的工作必须有规律,每一步都在严格中进行,以及抱着劳有所偿的信念。我们更不能把工作看作是一种惩罚。
10年前,我在南加州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为早点取得学位,我在车库给自己搭建了个临时书房。每个周末我都在那里“闭关学习”,杜绝与外界的一切来往。一个星期天,一个朋友邀请我的家人去迪士尼乐园游玩。朋友在那里给我打电话:“嗨,约翰。我敢打赌,你肯定想和我们在一起!”说实话,他的话有点让我心动。我还发了一通牢骚。因为他们在尽情地享受生活,而我却坐在热烘烘的车库里受罪。但是很快,我对自己说:“约翰,你为什么要坐在这里。因为你想成为安德森博士。”这个想法顿时让我将诱惑抛开,重新将精神集中在书本上。
社会学家兼作家约瑟夫·康雷德在他的一本著作中写道:“在工作中,你才有机会发现自己。”我非常赞同他的这个观点。如果你把工作看作惩罚,你将永远无法达到你的目标。不可否认,不管多努力工作,都会有艰难阻碍,都会有痛苦心酸的时刻。有时,你甚至会想要放弃这一切。但是,每一次障碍都会让你获益匪浅。
努力工作吧,它是通向成功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