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停在草坪上的是运10的02号样机。登上飞机,无论驾驶室还是客舱内,都弥漫着一股长久无人使用的气息。而当年的上海飞机制造厂,已于2009年实现公司制改革,成为中国商飞公司下属的飞机总装制造中心——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
当记者从运10飞机上下来,正看到其北面的车间里一派热火朝天。原来是即将交付成都航空的首架ARJ21飞机。2015年11月29日,这架飞机已正式进入市场运营。作为国产新一代支线飞机ARJ21的副总设计师,周济生曾经如此感慨:“运10比欧洲空客起步晚两年,成功试飞后,中国成为美、苏、欧之后世界第四个掌握大型飞机设计制造的国家。外电评论说,中国航空工业与国外大约30年的差距一下子缩短了15年。”
在运10的设计团队马凤山、程不时、周济生、沈可正等前辈心中,大场机场见证了中国国产大飞机的孕育而生。1980年9月26日上午9点37分,运10从大场机场腾空而起,爬升到1350米的空中,绕行两圈后,飞机由北向南在跑道安全着陆。目睹试飞过程的四百多人为此欢呼雀跃不已。
周济生认为,运10除了发动机是美国进口外,其余部分全部国产。运10配套开发的机体材料是LC4高强铝合金。这种材料至今在军机上仍在使用。
上海飞机制造公司一位员工告诉记者:“1970年代以来,我们成功研制了我国自行设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四发喷气式客机运10,完成了与美国原麦道飞机公司合作生产的35架MD82/83飞机。作为主制造商,完成了机体70%国产化的MD90-30干线飞机2架。当时美国给我们的备料是5架,但只生产了2架。剩下的备料好像返还美国了。”沈可正披露,“随着麦道公司不复存在,我们组装的两架麦道,最终卖给了北方航空。后来的情况证明,这两架飞机飞得蛮好。”
沈可正向记者透露,在运10下马后,曾有个“老支线”飞机的计划,和美国波音公司合作,所谓“先进技术的支线飞机”亦即“ATFA”计划,在大场推进。“研究了三年半多,最终不了了之。”
如今,中国国产大飞机C919的研制生产也正在这里紧锣密鼓地进行中,首架飞机已于2015年11月下线。
然而,当年一圆大飞机首飞之梦的大场飞机场,此时也传出即将搬迁的消息。2015年11月12日,宝山区政府官网发消息,宝山区委书记汪泓与IBM公司高层探讨地区“双创”合作事宜时透露——“大场镇作为全区转型发展的排头兵,随着宝山南大地区综合整治、大场机场搬迁、城中村改造等工作正有序开展,这里也孕育了无限发展可能。”
记者眼前的大场机场,周边依附着诸多的居民区、学校。随着城市的变迁,特别是中国军力的增强,大场机场的军事意义比以往削弱了许多。
大场机场或在不久的将来退出历史舞台,但我们不能遗忘它承载的厚重历史。
这里曾是“八一三”淞沪抗战激战的战场,1938年秋,侵华日军出动飞机150余架次向大场镇区投弹160多吨,整个大场成为一片焦土。
上海沦陷后日军在大场镇东北强行圈地4136亩,毁村庄17个,建造大场机场。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空军接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3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航空兵部队接管大场机场。
江湾与虹桥:抗战往事
与大场机场类似,江湾机场亦是侵华日军最初开辟。1939年,日军强行圈占民田,特别是强行拆毁了殷行镇,辟筑了占地7000亩、有4个指挥台、跑道长1500米的江湾飞机场。
所谓殷行镇,最早是一位姓殷的退休官员所开商铺发展而来。殷清,字西溪,松江府上海县人。明正德年间(公元1506年—1521年)任上林苑录事。这位江南士子,嫌弃上林苑录事的官职如同鸡肋,于是辞官回乡做起了生意人。从明到清及至民国,殷行跨越三代积攒下了一座城镇,却被侵华日军夷为平地。
那是1939年,侵华日军从虬江码头登陆,沿途居民惨遭杀戮。为了建江湾机场,殷行镇及其四周68个自然村,民房4903间、小学1所,庙宇、祠堂6处全部被焚毁,沿江滩地被日军占为海军农场。村民被强行驱逐,数以千计的村民流离失所。
最初的江湾机场,由三合土与沥青混合浇筑,跑道呈“米”字形,飞机可以从各个方面起降。江湾机场当时是远东最大的机场,一直作为军事用途。抗战胜利后由国民党军队接管。1949年以后,机场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接管,成为空四军基地。1994年6月起,江湾机场停飞,1997年4月30日机场用地交还上海市人民政府。
如今的江湾机场旧址,早已成为了新江湾城的组成部分,一度由于机场搬迁后常年闲置而意外生成的江湾湿地,一部分亦在房地产大开发中成为历史。新江湾城内,江湾天地、复旦大学江湾校区、新江湾城公园、自然花园、都市村庄、知识商务中心等六大板块,以及生态走廊、文化中心、极限运动中心等特色生活配套区,使得新江湾城成为了中、高档住宅为主的知识型、生态型大型花园式国际社区,在第三代国际社区的建设中备受瞩目。
和江湾机场不同,虹桥机场最早建于1907年,最初是中国人自行建造的一座小型军用机场。
1937年8月9日,日本海军陆战队中尉大山勇夫、一等水兵斋藤要藏一行,驾驶一辆军用吉普车横闯虹桥机场,与守卫机场的中国人发生争执,引发所谓“上海虹桥机场事件”。这是日方筹谋已久的一个阴谋。由此导致“八一三”淞沪之战,中日两军在上海激战两月,日军南北夹击大举侵华,并在1937年12月占领南京,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
抗战胜利后,虹桥机场几经存废,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重建。1963年,国务院批准虹桥机场为民用机场。沈可正告诉记者:“随着航空业的发展,1960年代,民航飞机改到虹桥发展。我记忆比较深刻的,就是虹桥机场航站楼有一幅从1921年至今百年民航的宣传画。”
浦东机场兴建后,虹桥机场的存废也曾一度引起广泛热议。浦东机场建成之后,有阵子虹桥机场清静不少。但巨大的客流吞吐量,使得虹桥机场并没有没落退出舞台,反而随着虹桥枢纽的建成,日趋繁忙,同济大学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张松对记者直言:“虹桥枢纽,是中国颇有地下建筑模样的一个建筑体,颇有些未来城市的模样。”
行文至此,我们不妨回看国民政府曾有过的那个“大上海计划”,抗战胜利后,“大上海计划”一度重启,其中曾有过上海机场的前瞻。当年,上海已有4座机场——分别是民用的龙华机场、军民合用的江湾机场、军用的大场机场以及军用训练的虹桥机场。当时的规划者认为,江湾和虹桥不予以保留,因为离市区太近,根据规划,大场机场将作为国际航线和国内远程航线机场,龙华机场主要供国内航线使用。
上海目前对机场的规划,几乎全盘推翻了当年的那个计划。这得益于新中国成立以来,上海城市的重新定位与巨大的发展成就。
新旧机场的百年变迁,见证了这座城市的不凡历史。
摘自《新民周刊》2016年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