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美国航母全球大撤退后,尼米兹级核动力航母“卡尔·文森号”日前预备前往亚太地区。这两则新闻虽然与武器装备相关,但是其影响却超出军事范畴,溢出至地缘政治领域。
据美国媒体报道,美国“艾森豪威尔”号航空母舰2016年12月26日离开波斯湾,回美国本土休整,但是本来预定要接替它的“乔治·H·布什”号航母休整延期,因此在未来几周内,中东地区将没有一艘美国航母执勤。非但中东地区,在这一周左右时间内,全球海域都没有正在执勤的美国航母游弋。这便是部分媒体所谓的美国航母“全球撤退”。
美军航母全球大撤退有两大原因。首先是航母数量不足。众所周知,美国海军的作战区域遍及全球,而航空母舰是美国海军的核心舰种。然而,自冷战结束后,美国的航母数量一直在下降,至今已经下降到10艘。这是二战以后美海军航母最少的时期(从120艘左右下降到10艘)。然而美国控制全球海洋的野心不变,自然就显得捉襟见肘了。其次是维修保养经费不足。据参考消息报道,美军现在面临整体性的预算短缺。在奥巴马上个月刚刚签署的国防授权法案当中,基础国防支出是5239亿,这是2013年以来增幅最低的一次。这其中,有一部分经费是要分配给航母用的,但这部分钱本身就不够,未来的增量预期又十分有限。这自然会影响航母的采购、维护和训练,并造成其在各阶段转换时的迟滞。当前,美国新的国防拨款法案尚未落实,现在采用的还是去年的拨款额度及分配方式。未来,不排除还可能出现“航母空窗期”的情况。
虽然“航母空窗期”并不一定意味着美国海上霸权的衰落,然而这种情况的发生对美国霸权的护持从心理的角度来讲,尤其是盟国和潜在对手的心理来讲是绝对不利的。因此美海军迅速派出“卡尔·文森”号出航。而该航母的目标区域在时间和地点上都是有其考虑的。从时间上来说,此时恰逢中国海军航母辽宁舰在南海训练,在该舰入列后,各项训练科目有条不紊进行,目前已经达到比较高级的阶段:舰载机成编制从舰上起飞。在南海仲裁案后,中国逐渐把握了南海斗争的主动权,特别是菲律宾与中国修好,更是中国的一大胜利。在南海进行这样的演训,有利于中国威慑潜在对手。“卡尔·文森”号此时的仓促出航就是为了对冲中国航母的影响,向世界显示美国才是当今的海上霸权国家。
其次是地点的选择。“卡尔·文森”号的目标海域包括南海。南海是沟通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战略枢纽海域,是中国航母和弹道导弹核潜艇进行训练集结的关键海域,更是中国发展海权的重要区域,资源丰富,航道密集,已然成为中美海权博弈的焦点。选择前往该海域目的在于显示美国的战略决心。
不管此次“卡尔·文森”号能否在南海遭遇辽宁舰,已经说明了一个意义重大的事实: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陆海复合型国家和美国这个全球最大的海洋国家的海军都进入了航母时代,航母时代的中美两国如何处理海权纷争将是影响世界海权体系走向的重大因素。(作者系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