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21秒有1人死于卒中
宁忠平医生指出,房颤,是最常见的房性心律失常。房颤发生时,人能感觉到心跳明显加快,可达100-200次/分,而且跳动节奏不规律。快速而混乱的心跳对于正常的心脏来说是一种负担,可加速其衰竭。随着年龄增长,房颤发生率也逐渐增加。房颤最严重的并发症就是“脑卒中”。据统计,卒中已成为我国第一大致残和致死疾病,每12秒就有一人发生卒中,每21秒就有一人死于卒中。如何降低房颤脑卒中的发生率?宁忠平说,主要有传统的药物保守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以及属于微创介入技术的导管射频消融术、左心耳封堵术等。
聂振宁医生介绍,研究数据显示,房颤卒中相比于一般卒中的致死率高一倍,复发率高近50%。究其原因,是因为正常情况下,左心耳会随着心脏的搏动规律地收缩和舒张,血流则顺畅地在舒张期进入左心耳这个小口袋里,收缩期又被挤出去,不会形成血栓。而房颤病人就不同了,由于左心耳内褶皱很多,房颤时,左心耳内血流非常慢,非常容易形成血栓,且这类血栓通常都比较大,更容易反复形成血栓,造成严重的危害。
有效减少病死致残率
用传统药物保守治疗,降脂、降压、抗心律失常、抗凝药,房颤病人每天“一样都不能少”,而平衡好出血、凝血又谈何容易?据悉,“左心耳封堵术”于2014年引入国内,2016年由周浦医院牵头,获批纳入上海市医保。李新明医生介绍说,左心耳封堵术是目前全球预防房颤病人卒中的治疗新趋势,能有效减少病人的病死率、致残率,同时减少出血的发生,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恢复快的特点。自去年8月周浦医院成功完成本市首批左心耳封堵术以来,已经陆续为数十位病人实施这项新技术,患者术后无需长期口服抗凝药,既免除了卒中危险,又避免了抗凝药可能导致的严重出血并发症,不仅给患者带来健康,也大大降低医疗费用的支出。
本次新民健康大讲堂由市卫生计生委、市体育局和新民晚报社联合主办,浦东新区卫生计生委、上海健康医学院附属周浦医院、周浦镇人民政府、市健康教育所承办。
本报记者 左妍 通讯员 顾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