烂漫的春光里群芳争艳,但我最爱的还是海棠。按明代《群芳谱》的记载,海棠被分为四品——贴梗海棠、木瓜海棠、西府海棠和垂丝海棠。贴梗海棠顾名思义花儿是紧紧贴合着树梗的,一簇簇的,团聚在一起,不论从花色还是花型都给人感觉愣愣的,缺少草木的灵秀之气。当中两种海棠我没有见过,垂丝海棠以前则大多生长于山坡丛林和山溪边。
和其他花朵三三两两次第开放不同的是,每年春天垂丝海棠总是似乎在一夜间一树树地绽放,那么热烈地扑入你的眼帘,让你喜不自胜。从整体看开放得那么浓烈,但从细部看又特别耐人寻味。垂丝海棠一般不过两三米高,花枝招展,姿态优美,花儿沿着枝头在不同的空间逶迤盛放,它的枝头花团锦簇,但并不是愣愣地贴梗而聚,有的是两三朵一小丛有的是五六朵一小丛,也有的是安安静静的一小朵横斜在树干上,仿佛是散落在凡间的精灵,在树叶的映衬下自成一格。
大多数的花丛在枝头纷繁却不芜杂,每个枝头的细部又可观可品,充满了灵动之气。从花梗到花朵,可以清晰地看到深玫红到玫红到粉色再到白色的渐变,它们附着在轻盈的花瓣上,不是简单的色彩过渡,而是层层晕染,尤其在日光的辉映下,色彩又有了不同的光泽感和通透感,嫩黄色的花蕊就像是点睛之笔,使得整朵花饱满而生动,即便只是一朵,都能让人驻足良久、不忍离去,何况是满树的花儿。垂丝海棠的色彩单朵看是渐变而温润的,聚在一起依然是娇而不艳,没有媚俗的脂粉气。
给垂丝海棠带来活泼泼的生机的自然是它那细长的花梗,当微风吹过,花枝颤动,像美人在浅笑盈盈,又像一群少女在低声细语。虽然古人在诗中并没有点明对应的是哪一种海棠,但被视为“佳人照碧池”的尤物我相信应该是垂丝海棠,想来以前垂丝海棠有不少生长于山溪边也算作是大自然对它的欣赏吧,以溪水为镜,给了人间多一重的盛景。唐玄宗也曾将杨贵妃比作会说话的垂丝海棠,皆因此花当得起柔情似水、楚楚动人这些美好的语词吧。
阳光下,垂丝海棠的繁茂似与朝日争辉,而到了晚上依然有爱花的大诗人苏轼“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虽然诗词赏析中将之解读为海棠就是诗人本人,因为遭贬谪而将得不到月光照射的海棠暗喻在政治上不得志的自己,但我宁愿撇开这些生发出去的联想,就把眼前的这一树海棠想象成苏轼笔下那泛着袅袅崇光、香雾空蒙的花树,在这春风沉醉的夜晚引人遐思。张爱玲曾在小说中提过人生有三恨,其中的第二恨便是海棠无香,但我细嗅辨识垂丝海棠分明是有着淡淡的花香的,而且它的香气和外形是很相衬的,淡雅且带着一丝水果的芬芳,如果真像植物书上说的海棠皆无香的话,也不会有“香雾空蒙月转廊”的诗句了,这种氤氲在雾气中的花香之气和我闻到的花香也是吻合的呢,唯其淡雅,芬芳才会漂浮于空气中,希望植物学家能为我们解此疑惑。
在微风吹拂中,垂丝海棠的花瓣如细雨般纷纷落下,千回百转,和入春泥,化作树的精华,来年再绽放。它没有牡丹那种艳压群芳的张扬气势,却处处向人们传递着细碎而温暖的美好,让我们在似锦的繁华前几乎舍不得睁开眼睛,似乎真切地看到了就会让时光偷走一丝它的芳华!